每到金秋十月,便是青海省廣袤農業地區土豆收獲的季節,我們常常會看到沿途的土豆交易銷售點,一輛輛滿載農民豐收喜悅的手扶拖拉機排起長長的車隊,一摞摞打包待運的土豆像一座座小山。過磅、打包、裝車、運輸,緊張而有序,土豆銷售如火如荼,呈現出一派收購紅火、交易活躍的喜人景象。
青海省地處我國內陸,集高寒、偏遠、民族區域于一身。作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地區,青海省貧困發生率高,貧困人口分布廣泛、地區整體經濟落后、產業形式單一,位于青海省東部河湟谷地的農業區,山大溝深,氣候干旱,然而就是在這樣高寒冷涼的高原地區,卻十分適合種植土豆。
以前,當地許多貧困山區農民也常常以土豆作為滿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口糧。采訪中,來自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峰鎮上馬村土生土長的農民汪全邦道出了近年來“小土豆的大變化”:“10年前我做夢也想不到,祖祖輩輩賴以充饑的‘粗糧’能做成這么大事業。”汪全邦說,如今,他經營的土豆專業合作社每年向山東、四川、內蒙古、寧夏、新疆、甘肅、廣州、北京等地銷售的優質土豆達1.5萬多噸。

□ 收獲季節,記者王穎走入田間地頭,與農民一起聊生產、話豐收。
他還對記者說,已擁有200多戶會員的土豆專業合作社傾注了他全部心血,從最初用馬車拉著自家產的土豆到縣城零售,到建成2棟育苗聯棟溫室,1座農產品保鮮庫……他不僅從小土豆“起了家”,還帶領村民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從作為農民自留口糧特別是滿足群眾生活基本需要的“溫飽土豆”,到良種繁育,豐產栽培技術推廣,產量逐年提高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脫貧土豆”,再到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逐漸拉長深加工產業鏈,種植戶家庭經營和合作社市場經營相結合,收益翻番的“致富土豆”,在這一顆小土豆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又將看到什么?
為踐行“走轉改”,我所在的青海日報社經濟??棵恐苋挛缍紩匍_業務討論例會,匯總記者掌握的新聞線索進行采訪安排。在一次業務討論中,大家提起農業供給側改革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助力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主線,為了避免在此類報道中就事論事的枯燥沉悶,我們對標題進行了反復設定,對報道內容形式進行了創新,最終將視角落在了“一顆土豆的供給側改革”,稿件便以“別拿土豆不當干糧”開頭。
在土豆播種的時節,我走進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農田,看到泛著白光的地膜在層層綠色間閃耀,三五成群的農民正忙活著翻土、播種、覆膜……
這是青海省推廣的一項農業增產增效的重要技術舉措——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據了解,經測產,全膜土豆平均畝產鮮薯2304公斤,比未覆膜的對照土豆平均畝產增收400多公斤,種植農戶收入也隨著增加。
我通過走訪了解到,在土豆原種生產補貼和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等項目的帶動下,全省各地突出特色調整結構,擴大適應性廣、效益高的土豆種植面積,形成了以山旱地區為主的土豆優勢種植區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新品種的投放、新技術的應用等都是促使豐產增收的最直接因素。
為了這顆小土豆,我走村入戶采訪了普通農民、致富帶頭人、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科技人員和科技示范戶;走進廳局單位采訪相關農牧專家;走進農牧產業化龍頭企業,了解生產銷售情況……
我們聚焦田間地頭,深入貧困鄉村,從里面挖掘一些好經驗、好做法,從而推廣出去。這么多年,我和我的同事基本上走遍了高原河湟谷地的貧困地區,長流水、不斷線地發揮好新聞扶貧作用。在一線,我們常被扶貧干部的奉獻精神感動著,被老鄉們戰天斗地的勁頭感染著,更被一個個貧困山村、一戶戶貧困家庭的巨變激勵著。
“光把土豆種好還不行,必須要把市場買賣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蔡家堡鄉后灣村采訪時,村民李積彪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我的土豆只能賣個把月,現在全年都能賣,想啥時候賣就啥時候賣?!痹瓉?,通過政府提供的項目,李積彪修建了3座大窖,能夠儲存收獲期剩余的土豆等到反季節出售時收入能夠增加一倍多。
和李積彪一樣,越來越多的薯農們都嘗到了建薯窖的甜頭,積極做好反季節銷售的“文章”,不斷提高土豆儲存數量和質量,從而有效增加土豆的附加值,提高了農民收入。并且隨著土豆種植面積的穩定和產量逐年提高,土豆深加工,產業化越來越受到關注,開始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中亮眼的轉變。我們看到,每逢入冬后,全省的土豆粉條生產加工便進入旺季,依靠豐產土豆做大粉條加工業,不僅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促進了農民增收,也使其成為當地特色農產品之一。

掃碼閱讀《一顆土豆的供給側改革》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王穎青海日報主任記者
很幸運,這篇以“一顆土豆的供給側改革”為題的稿件不僅獲得了青海新聞獎一等獎,還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對我而言,這既是一份榮譽與肯定,更是鞭策和激勵。
實踐證明,要想打造無愧于時代的新聞精品,就需要跋山涉水,歷盡艱險,勇往直前。而時代主旋律、社會正能量,始終都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只有扎根基層,心系百姓,堅持不懈地將“走轉改”推向深入,報道才能煥發生命的光彩。同時,好新聞,也離不開報社領導的策劃、指導,還有編輯的用心,每一篇新聞報道都是報社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
記得報社一位前輩曾對我說,想要寫出好新聞,你就要跑到農牧區去,練就多看、能跑、餓肚子的能耐。我想這大概就是對記者職業精神最樸實的概括吧。
“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庇浾呤鞘裁矗课蚁耄浾?,意味著關愛,意味著責任,意味著付出。脫貧攻堅是全面小康的一道必答題,作為記者來講,報道和記錄脫貧攻堅的歷程,也是在盡好我們的力。我們要適應新時代的新需求,既要拿得起筆桿子,也得拿起話筒能講,對著鏡頭能說,練好十八般武藝,筆頭和鏡頭對準一線扶貧干部和群眾,為他們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