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德
(甘肅水投天水供水有限責任公司,甘肅天水741000)
水利水電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工作是為了加強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過程控制,將工程施工質量檢測檢驗項目及施工質量評定內容統一起來,促使行業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工作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統一化,由水利行業主管部門主持制定的一整套質量檢驗與評定工作要求,并構成了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管理文件的主要內容,目前現行的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行業標準是《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SL176—2007)。由于天水市城區引洮供水工程工期較長,施工標段眾多,工程施工條件復雜,建筑物形式多樣,在客觀上造成工程在建設實施過程中設計變更較多,導致工程施工質量與評定工作中出現了較多問題。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麥積兩區原有的供水水源為藉河地表水及周邊淺層地下水,近年來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供水水源嚴重不足。天水市城區引洮供水工程是為緩解天水城區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提高城區居民生產生活供水保證率,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并逐漸成為隴東南地區區域政治、經濟中心,為構建關中—天水經濟帶提供強有力的水資源保障。
工程自甘肅省引洮二期工程四干渠末端取水,為Ⅲ等中型工程。批復概算總投資14.82 億元,年供水量5 548 萬m3,工期36 個月。主要建設內容:隧洞16.2 km,壓力管道72.3 km,暗渠4.2 km,倒虹吸 2.9 km,調蓄水池1 座550 萬m3。天水市城區引洮供水工程在項目法人建立之初就成立了質量安全部作為工程專職的質量管理機構,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工程質量檢驗、評定、驗收等單項管理辦法,辦理了政府質量監督手續,確定了工程第三方質量檢測機構,完善了工程質量管理體制機制,做好了主體工程開工之前的準備工作。
項目劃分是工程施工質量評定與驗收的基礎,也是監理質量控制、業主質量管理、政府開展質量監督工作的主要內容和工作依據。《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SL176—2007)將項目劃分單獨設為一章,規定項目法人在主體工程開工前應將工程的項目劃分表書面報送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確認。在工程實施中如需調整,項目法人應將調整內容及說明重新報送至原質量監督機構確認。但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工程項目劃分主要的依據文件是標段施工圖紙,然而在實際供圖過程中,由于設計單位不能一次性將標段圖紙全部出具,導致項目劃分無法準確、及時上報,致使項目劃分上報及確認工作滯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施工質量的檢驗與評定工作。二是由于線性工程的特點,局部線路優化、設計方案調整等比較頻繁,設計方案一旦調整,則項目劃分也要隨之調整,調整后的上報及確認程序較繁瑣,影響了施工質量的檢驗與評定工作。三是重要隱蔽或關鍵部位單元工程的劃定比例不易掌握。若將比例確定過高,則有利于參建各方對重要隱蔽或關鍵部位單元工程的質量控制,但是四方聯合驗收程序繁瑣,且單元工程數量龐大,人員不易召集。同時,需政府質量監督機構對驗收結果進行核備,質量監督機構不可能參加工程現場的每一個重要隱蔽或關鍵部位單元工程聯合驗收,因此核備工作存在難度。
建議:一是《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SL176—2007)應將相應項目劃分及調整的規定進行修改,適當放寬項目劃分調整的程序要求,在總的劃分原則不變的前提下,可以由業主單位掌握適當的調整,這樣便于建設過程中的實際操作。二是《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SL176—2007)應對重要隱蔽或關鍵部位單元工程的劃定原則進行調整,適當減小重要隱蔽或關鍵部位單元工程的劃定比例,防止由于工作量過大而降低四方聯合驗收質量“走過場”問題的發生。三是《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SL176—2007)應適當優化、簡化政府質量監督機構的核備、核定工作程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政府質量監督機構的人員、機構限制,往往不能定期到場對四方聯合驗收結果進行復核,因此規范規定的核備無實際意義,建議適當簡化程序。
隨著行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求的提高和水利工程參建各方對質量檢測檢驗工作的重視,水利水電工程檢測檢驗行業也隨之興起,檢測內容更加全面,檢測費用更加透明,檢測質量逐步提高,自檢、平檢、抽檢等檢測形式也全面實施。《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SL176—2007)中規定,承擔水利工程質量檢測業務的檢測單位應具有水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資質證書,業主、設計、監理、施工及政府質量監督部門等單位根據工作內容需要,可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檢測單位進行檢測檢驗。但在工程質量檢驗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截至2017 年底,甘肅省水利行業取得省級及以上檢測資質的檢測單位僅有22 家,遠遠不能滿足目前甘肅省水利行業的檢測需求,且已經取得資質的檢測單位良莠不齊,大多數不能在工程現場建立試驗室,試驗檢測的時效性、真實性不能保證。二是鑒于目前投標過程中施工自檢費用在中標合同價中所占的比例沒有明確規定,投標單位往往把施工自檢費用作為一項“可壓縮”費用,在投標競價過程中難免“丟車保帥”。中標以后,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也就不能保證該筆費用的正常列支。三是截至目前沒有相關規范對業主抽檢行為及頻率進行明確規定,導致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監理平行檢測與業主抽檢部分工作重復,從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建議:一是水行政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等應建立檢查監督機制,不只是檢查監督試驗室基地的檢測能力,還應對建立在大中型工程現場的臨時試驗室檢測能力進行復核,加強監管力度。二是增加業主抽檢檢測頻率的規定,明確相關費用在概算時的取費標準,作為業主抽檢檢測工作開展的依據,并且明確費用標準,增加項目整體投資的控制力度。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等級分為“合格”“優良”兩級,合格等級是通過驗收的最低等級。在行政主管部門主持的政府驗收時,只應確定“合格”質量等級?!端姽こ淌┕べ|量檢驗與評定規程》(SL176—2007)規定,施工單位必須按照《單元工程評定標準》對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進行全面檢驗檢測,并如實填寫施工質量評定表。經施工單位自評合格后,再由監理工程師復核,并簽字確認。但在工程質量評定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由于目前的工程質量評定機制與工程結算不掛鉤,導致部分施工單位對工程質量評定工作不夠重視,在進行單元工程評定質量時,沒有如實進行現場量測,而出現“編寫”質量評定資料的現象,從而質量評定資料的真實性不能保證。二是現行的個別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評定表格與工程實際相差較大,規定過細、過繁,按照表格填寫無法真實反映工程的實際施工情況。三是現行的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評定表與要求必須填寫的施工自檢表內容重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單位技術人員的工作量,從而也催生了工程施工質量評定資料“外包”的怪象。一方面加重了施工單位資金負擔,另一方面卻無法達到加強施工質量控制的目的。
建議:在制度與規范方面適當加強對于施工質量評定工作的監督監管,同時適當簡化質量評定表格的填寫內容,探索將施工自檢表與質量評定表合并或只留其一,達到以質量評定工作促進工程質量控制的最終目的。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工作是水利工程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做好此項工作對于供水工程質量管理水平推向更高層次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