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明
(甘肅省自然資源規劃研究院,甘肅蘭州730000)
工礦區是工程建設區、工廠以及礦區的總稱,是指國土范圍內修筑公路、鐵路、水利工程以及采礦、挖砂等建設活動的場地。工礦區特別是礦區,是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是土地復墾以及生態重建的重點區域。
我國人口眾多且人類活動多、強度大。隨著我國社會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資源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明顯,因供需產生的大量環境問題接踵而至,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1]。從生態系統中不斷索取各種資源,進而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生活發展需求,導致土地嚴重破壞,工礦區就是典型之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加劇地面塌陷速度,地面質量問題以及沉降災害不斷發生。工礦區各種活動對土地造成破壞,制約了經濟發展和人類的生產生活[2]。綜合分析,一是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人類沒有特別重視土地。二是從世界角度來看,我國對土地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因此,要結合實際情況解決土地破壞以及生態退化問題。此外,做好礦區設計工作,開發期間要保護環境。
人類活動加劇了我國生態系統的破壞程度,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作出分析。目前人們對于發展與破壞存在3 種態度,一是不做任何處理,任由破壞發展,該種態度會導致生態系統變得更加惡劣,進而形成不可逆轉和無限死循環。二是以自然恢復為主,不進行人為干涉,土地進行自我修復,該態度基于資源環境承載力未超負荷基礎上的自我恢復,時間較長。三是基于自我修復基礎上,人為地構建出一個符合價值需求取向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可以選擇第三種方式進行生態重建。對于工礦區開采造成的破壞可以采用工程對策以及生物對策,對耕地、林地等進行復墾和恢復,并且借助復墾形式綠化環境,改善生態系統,對景觀進行美化,進而降低生態系統破壞程度以及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效緩解人類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3]。
進行土地復墾及生態系統重建時,最基礎的工作就是造地和造土。在現狀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可高效利用的土地資源逐步減少,大地貌逐步改變,原有平衡的生態系統被破壞,土壤喪失生產能力,因此造地和造土成為土地復墾和生態重建工作的基礎。在新造地培育過程中,水土流失等現象時常發生,因此要注重重塑后的長遠發展,保證景觀美化程度以及持續穩定效果。在采礦區對巖土進行恢復,對地貌進行重塑,做好土體再造和植被重建工作,調查地區破壞程度,做出合理化評價及提出建議是整個土地土壤恢復的關鍵[4]。
工礦區土地復墾以及生態系統重建包含自然、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的工作,屬于一項綜合系統工程,因此要制定系統化任務,對復墾和生態重建地區進行合理規劃,做好預測工作,為人們提供合理化對策。工礦區的復墾以及生態重建具有重大價值,要高度重視環境質量改進工作,注重改善群眾生活基本條件,防止在施工期間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做好優化和創新工作,解決存在的問題。
工礦區發展分為不同階段,即形成階段、發展階段和轉產階段。形成階段是從資源勘察到投資建設時期,結合實際情況做好規劃設計以及開采工作,進而使礦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滿足實際需求[5]。同時,要注重土地恢復,防止土地資源被破壞。礦業生產必須遵循有關標準,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來不斷發展,生產帶來的社會問題會加大采礦難度,此時生態恢復不能只依靠環境保護策略來進行優化。我國山西農業大學聯合甘肅省生物研究所,通過多年合作為礦山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經濟、技術支持,初步開展了農、林業相結合的人工生態系統,讓人工干預與自然修復結合在一起,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做好了發展工作。
通過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情況以及破壞情況進行分析可知,礦區粗放發展使我國生態系統遭受破壞,要結合時代需求對其進行恢復和調整,做出合理化分析,研究和實踐復墾及生態重建工作,進而確保土地資源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