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成
(甘肅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甘肅蘭州730300)
引大工程是引大入秦水利工程的簡稱,是將發源于青海省木里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調至甘肅省永登縣秦王川地區的大型自流供水工程。該工程干支渠總長度達到1265 km,沿途修有各類水利工程建筑物,工程規劃灌溉面積為5.73萬hm2。自1994年建成并投入運行以來,解決了沿途200 多萬民眾和近20萬頭牲畜的用水問題,同時也促使受水區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提高了受水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并為該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保障。在引大入秦工程通水運行期間,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形勢不斷發展變化,雖然該工程可以整體滿足4.43 億m3的引水能力需求,但在運行管理中,傳統的按畝定額人工計收水費制度弊端逐漸顯現,因為這種水費計收制度沒有根據用水戶實際用水量,部分地方耕地灌溉畝數不詳實,從而出現了水資源大量浪費的情況,同時還存在著水費拖欠和挪用等弊端[1]。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充分發揮出引大入秦工程的綜合效益,優化調整引大工程供水結構,更新“水票制”供水管理模式就變得極為必要。
“水票制”就是在灌區供用水管理工作中,用水戶先購買水票然后供水的供水管理制度。在這種供水管理制度下,用水戶要想用水,必須提前申請并預交水費,購買水票,取得用水權后,由水管所依據輪灌計劃,科學有序地進行供配水。如果沒有購買水票,用水戶未獲得水管所開具的配水單,就無法得到供配水。用水期間如果用水戶的實際需水量超出其已購的水票用水量,需要繼續預交水費,購買水票;如果在冬季停水前最后一次實際用水量未超過用戶已購買水票的水量,則剩余的水量可以結轉到下一輪次使用[2]。
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實施“水票制”供水管理模式開始于1994年,于2007年制定了《引大灌區水票制實施辦法》和《水費收支管理辦法》,經過多年的實踐,其中的一些條款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引大工程發展的形勢和現狀,例如:配水管理流程不夠清晰,環節管理不夠規范,收費配水結算關聯不夠緊密,內部職能部門的權責界定不夠明確,水費收繳主體責任發生變化,收費的方式過時以及水費支出管理體制發生調整等[3]。因此,2017年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將《引大灌區水票制實施辦法》和《水費收支管理辦法》刪掉相關重疊內容,進行修訂完善,高度融為一體,內容共計6 章34 條。
根據《甘肅省引大入秦工程水票制及水費收支管理辦法》的規定,引大工程中的農業和生態用水流程:第一步,用水戶需要向支渠的負責人提出自己的用水意向,支渠負責人收到用水戶的用水意向后,向水管所提出相應的供水申請,水管所則根據申請安排供水計劃,并以短信方式發送交款通知書;第二步,在供水灌溉的前3 d,用水戶需要在甘肅政務服務網統一交款平臺上,采用微信、支付寶等多種方式向甘肅省財政專用賬戶完成交費,也可通過水管所的POS 機刷卡交費,水管所水費收繳系統會自動采集交款憑證,并向用水戶開具《水費專用票據(預交)》;第三步,用水戶憑著《水費專用票據(預交)》,向引大工程支渠的負責人提交配水申請,水管所的配水員則根據申請和《水費專用票據(預交)》,開具《配水單》;第四步,支渠的責任人根據水管所配水員開具的《配水單》,按照輪灌的次序進行配水和灌水工作,同時做好斗口水量的計量工作,并翔實填寫《量水記載本》;第五步,當灌水結束后,用水戶需要在水管所結算灌溉實際用水量,并在水管所開具《水量結算單》;第六步,用水戶通過《水量結算單》與水管所進行水費結算,補齊差額水費,然后由水管所開具《水費專用票據(結算)》,經由交款人和開票人簽字確認后,交由水管所所長進行審核并簽字;第七部,財務處對《水費專用票據》以及交款憑證等水費收繳資料進行核對,確認無誤后,向用水戶開具《甘肅省非稅收入統一票據》,并由水管所及時返還給用水戶[4]。
水費是水利工程一項直接效益,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一項主要收入[5]。為了確保在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管理工作中能夠科學進行灌水配置,準確計量用水量,同時確保水費收繳的及時足額以及資金的安全,有效防范財務風險,并進一步規范引大入秦工程用水管理和水費收支管理工作,應積極推廣應用“水票制”供水管理模式。
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下屬的水管所應根據管理處在年初下達的目標任務及本地區歷年來灌溉用水情況,同時深入基層村社,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摸底,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地編制灌溉用水計劃;在開灌前10 d 內,水管所應召開用水戶動員會議,與廣大用水戶簽訂《供水及工程管理協議》,明確各自的職責,確保按計劃對農業及生態用水進行供水,并掌握灌溉基本情況,避免灌溉期間發生水事糾紛,為下一步灌溉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在灌水前3 d,用水戶向支渠的負責人提出自己的用水意向,支渠負責人向水管所提出用水申請,然后引導用水戶采用微信、支付寶、POS 機刷卡等方式預交水費,水管所配水員開具水費預交專用票據,同時出具配水單,主管灌溉的副所長向管理處供水科提出調水申請,供水科按時段劃分,下達調度指令進行供水灌溉,既確保了“水票制”的執行,又滿足了“先購水,后供水”的灌溉要求,避免出現水費拖欠的現象,防止了水費流失情況的發生。
支渠負責人在供水灌溉期間根據實際灌溉歷時,準確進行用水量的計量,并經過雙方確認后,引導用水戶在灌溉結束后2 d 內,刷卡結清剩余的水費,然后由水管所的財務人員出具最終水費專用票據,同時配水人員向用水戶出具最終配水單并簽字確認,有效確保了水量計量的準確性,增強了票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水票制”供水管理模式是將“買、配、灌、清”的供用水要素具體化、操作化、程序化,實現了“水”變“水票”“水票”變“鈔票”。在引大入秦工程管理中推廣應用“水票制”供水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本地區的計劃用水,并宣傳用水制度和政策,實現了先買水后供水,同時無現金繳費的方式也實現了票款的分離管理,有效防控了財務風險的發生,確保了資金的安全,同時也是水利工程管理水權制改革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