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畜牧服務中心 274600)
農村地區有比城市更加自由、寬闊的用地面積,且畜牧業在農村的歷史悠久,過去的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參與畜牧養殖,小規模的畜牧養殖散落在農村各地。為了鼓勵農民積極發展當地畜牧業,為農村留住勞動力,創造經濟效益,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農村畜牧扶助政策,伴隨著畜牧業周邊產業發展,讓更多農民看到農村畜牧的商業機會,農村畜牧業由此不斷發展起來。但在大力發展畜牧的過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生態保護意識薄弱等問題使得畜牧業給環境造成了較大的污染。農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污染,不但不利于畜牧業的發展,還將影響農村其他生產活動,阻礙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甚至影響村民的日常生活。如何延續畜牧業良好的發展趨勢,推動農村畜牧業向著更高經濟效益、更低環境污染的目標前進,是農村畜牧業從業者必須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在農村畜牧業發展過程中,過去的散戶養殖模式逐漸向大型養殖基地靠攏,畜牧養殖規模在壯大,但配套的養殖管理模式進步幅度并不大,很多傳統散戶養殖的方式、方法仍舊在大型養殖場繼續使用[1]。但在傳統養殖管理模式中存在很多污染環境的地方,并沒有因養殖規模的壯大而得到改善,反而將污染放大。如養殖場每天產出的大量禽畜排泄物、飼料殘渣還按照過去的處理方式,直接隨自然水流入當地水域中,由于污染性廢物的數量遠遠超過水域凈化能力,會使當地居民生活用水受到嚴重污染,對周圍的農田作物、池塘溪流會造成嚴重的污染。
傳統的散戶畜牧養殖模式能不對環境產生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禽畜產生的排泄物可以轉化為有機肥料,且散戶養殖數量較少,產生的排泄物數量幾符合農作物的營養需求,形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能量循環閉路。但隨著農村畜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投入到畜牧業養殖的農民越多,就打破了傳統農牧業的生態平衡,造成畜牧養殖場每天產生大量禽畜排泄物難以處理。
通過對農村畜牧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研究,發現污染的主要來源在于禽畜排泄物,因此,解決農村畜牧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必須要找到有效解決禽畜排泄物的方法。結合一部分農村地區已經采取的畜牧業污染防治措施和大型養殖基地的管理辦法,探究出以下農村應對畜牧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路徑。
在大力發展畜牧業的農村地區展開污染防治宣傳工作,及時提高農村整體的環境保護意識,從根源上防止污染問題。如印發環境保護、污染處理及相關國家政策為主題的宣傳手冊,政府部門組織志愿者向經營大型畜牧養殖場的村民科普環境污染的后果和污染防治的方法等途徑來幫助村民增強保護環境、科學發展畜牧業的意識[2]。對于大部分不愿意主動采取污染防治、廢物處理措施的養殖基地,當地政府應按照相關的法律規定嚴格整治,督促不合格養殖場改造,并對造成重大環境污染的養殖場依法處以罰款。
盡管農村畜牧業創造的經濟效益已幫助很多農村地區擺脫了貧困,但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不能長久,加快產業模式和管理的升級才能引導農村畜牧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借鑒國內外部分地區的綠色生態養殖基地建設經驗,國家可以在鼓勵農村發展畜牧業的同時加強對農村種植業、漁業、林業等產業的幫扶力度,爭取實現綠色生態農村產業穩定發展。
作為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科學處理禽畜產生的大量排泄物和食物殘渣是解決污染物排放的關鍵。相關部門加大對農村污染防治的資金幫助,鼓勵在農村建立沼氣池、養殖廢水循環凈化基地、生態農田等,幫助養殖場將產生的廢物轉化為清潔能源和達標廢水[3]。在國家政策鼓勵下,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參與到污水凈化、養殖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技術的升級和研發中。
改善農村由于畜牧業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需要國家從法律法規、資金、技術等多個方面加強對農村畜牧業的幫助和管理,也需要所有的村民不斷提升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共同推進農村畜牧業的健康、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