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110161)
畜禽良種是畜牧業快速發展的基礎,畜禽良種對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達到40%,是畜牧業發展所有決定因素中最高的。建立完善的畜禽業良種繁育體系是畜牧業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保證。建設畜禽育種繁育體系可以提高畜禽單產、畜產品質量、保證畜產品供給。
好多畜牧業從業者習慣稱于把國外引進的畜禽品種稱為“良種”,而未將我國地方畜禽品種劃入良種之列,其實這是片面的,只要某一個或幾個性狀有優勢遺傳穩定被我們利用,這個畜禽品種就是良種。國外的畜禽品種大多數確實具有生長速度快,生產性能好等優點,但同時國外畜禽品種也存在抗病力差、畜產品質量差等不足;而我國畜禽品種恰恰具有抗病力強、抗應激等優點。
在物資短缺的年代,我國通過引進國外畜禽品種與我國地方品種進行雜交改良,快速提高我國畜產品單產,在滿足我國畜產品需求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人們對畜產品的品質要求逐漸提高,越來越追求口感、風味和優質安全。如消費者經常說現在的肉不如以前的香。其實肉的風味和口感主要取決于肌內脂肪含量和肉的嫩度。以豬肉為例,我們的荷包豬肌內脂肪含量為3.49%,而國外引進的長白、約克、杜洛克分別只有1.69%,1.97%和2.11%,肌內脂肪含量的懸殊差距注定荷包豬肉的風味要好于3 個外國洋品種;荷包豬的豬肉嫩度(剪切力)為3.01kg,長白豬的豬肉嫩度為5.6kg。通過數據對比不難理解為什么消費者抱怨現在肉香味和口感差。
由此可見,國外引進的畜禽品種是良種,我國本地畜禽品種同樣也是良種,只是在不同時期,我們需要利用其不同性狀。
畜禽育種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決不能急功近利,但由于受技術、資金、觀念等制約,我國在畜禽育種方面工作力度不夠。現在我國用于生產的大多數畜禽品種都是國外品種,很少有通過引進的畜禽品種培育的適合我國生產特點的新品種或新品系,導致需要不斷從國外引種,形成“引種-退化-再引種”的循環,畜牧業發展很容易被外國制約。
現在少量種畜禽場還存在炒種的情況。針對有些養殖場(戶)迷信國外畜禽品種這一特點,有些原種場在銷售種畜禽或仔畜時,以國外引進的原種為噱頭,以提高售價增加銷量。其實有些畜牧業發達國家的畜禽品種或品系對飼養條件要求比較高,現階段我國部分中小型養殖場(戶)達不到國外同等飼養條件,這些中小型養殖場(戶)在引種時要根據自己的飼養條件來選擇合適的畜禽品種或品系,以充分發揮畜禽生產性能。
受技術條件和思想觀念的影響,部分養殖場(戶)在留種時只是通過體型外貌進行簡單選擇,甚至少數養殖場引進的種畜禽都不留存系譜,更談不上選育。
畜禽育種是一個長期連續的工作,需要大量資金、人力和技術投入。各級相關部門應制定連續性的長期育種規劃,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導有實力的種畜禽生產企業參與到育種工作中,形成多元化資金投入,培育滿足我國生產需要的畜禽品種或品系,保證種畜禽市場供給。同時,適量減少國外引種,促進畜禽新品種、新品系的培育。
我國有很多優良的地方品種,各級部門應加大政策引導,鼓勵相關單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開展畜禽遺傳資源的開發利用,為市場提供高質量、特色化、多元化的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