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工程中心 111000)
苜蓿在世界范圍內的栽培歷史悠久、種植面積約5 億畝,遍及世界各地,主要生產國約占世界種植面積的70%。我國栽培苜蓿的歷史長達兩千余年,在這漫長的種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優良地方品種。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培育出幾十個苜蓿品種和品系。同時,又從國外引進一批優良苜蓿品種,上述各類品種已在科研和生產中得到廣泛引用和推廣。
選擇適宜的苜蓿品種和育苗是苜蓿建植成敗的關鍵,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幾個生產階段。
苜蓿種子具有休眠特性,且廣泛性、硬化性好,種植前應選擇種皮擦傷法或沸水浸漬法進行處理。打磨種皮就是把苜蓿種子和一定的沙石混合在磚地上輕輕打磨,達到種皮不光滑、不碎的標準;開水浸泡法就是在50~60℃的水中用清水浸泡30min,取下晾曬后栽種。
苜蓿種子細小,萌發時頂土力量弱,因此,出苗率相對較低,出苗制作也相對較慢,極易受到野草的傷害,所以栽種苜蓿要嚴格地整平地快,保證深耕細耙,上虛下實,無野草,并保持土壤水分充足。肥力較差的土層作基肥,適當的農民家庭作磷鉀肥,有利于根瘤菌的生長。
播種時應選用適合當地氣候條件,具有抗病、抗旱能力的優良品種。苜蓿可以種植春耕,夏播,秋種,冬播。春季苗情好,風沙危害小,可春耕。春旱時節,霜凍較晚,沙塵多的地區可以多雨夏播。冬季不太冷,過冬前植株高度達10~15cm,可以秋種。秋種苗情好,對野草危害小。還可以在冬初土層剛開始結冰之前栽種,最初不發芽,等到第二年初春利用土層剛剛開始解凍水分發芽。種植面積一般在1 畝半到1 畝多,收草率較高,品種較少。種植深度宜在2cm 左右。但是要根據播種地的水分狀況,土濕宜淺,土干宜深。種植方式采用條播,這樣有利于栽培技術的發展。條播時行距一般為20~40cm,收種宜寬,收草宜窄[1]。
由于苜蓿幼苗生長發育遲緩,容易受野草侵擾,所以應該在苜蓿的出苗時期防除野草。因此,想要營造優良的苜蓿草坪,理地防治野草十分重要。與此同時,對于某些地區來說,苜蓿草坪的持續管理不能忽視野草的防除,如果不加以注意,容易阻礙苜蓿的健康生長,最終導致苜蓿枯萎,不利于苜蓿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為了提高產量,必須充分施用化肥,而施用上肥可加快苜蓿的再造,從而提高刈割的頻率。苜蓿增產后比苞米或小麥吸收更多的營養元素,特別是它對氮、磷、鉀和鈣的攝取。通常情況下,苜蓿應在產量高、品質優良的初花期采收。由于苜蓿在未成熟前其微量元素含量較高,產量提高必然會帶來大量的微量物質,也就是說,產量越高,苜蓿從土壤層中吸收的微量物質就越多。就生長而言,苜蓿的生長期是從春到秋,但其營養成分與土地質量標準密切相關。苜蓿草坪可根據土壤層營養分析狀況及生育期高矮進行合理施肥。有些地區缺碘、鋅、錳、銅等營養元素,需要補施養分肥[2]。
苜蓿是適于進行澆灌的青飼料之一。因此,在干旱季節,澆灌可以大大提高草場的產量。冬前灌凍水,有利于冬前主莖的生長。整體而言,智慧型初春灌水和每次刈割后灌水是提高苜蓿產量的關鍵。早春返青前耙耕、刈割后培土翻耕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氣性,保持土壤水分,促進苜蓿生長發育。
苜蓿幼苗期生長發育遲緩,易受野草傷害,返青前期及每次鋤草后再造草的新生環節生長勢差,野草會乘虛而入。因此,必須馬上培土鋤草。
常見的病有葉斑病、銹病、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常見的害蟲有蚜蟲、盲椿象、沒食子蜂等,應根據當地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