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州市畜牧獸醫站 261400)
母豬繁殖障礙不僅存在規模化豬場,就是散養豬也有很高的發病率,需要科學分析,加以應對。
在母豬飼養管理期間,導致母豬出現繁殖障礙的因素多種多樣,養殖不科學、消毒管理工作不到位將會引起生豬疾病,尤其是母豬繁殖障礙,給養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是細小病毒病、乙型腦炎、偽狂犬病及藍耳病等導致母豬流產,產下死胎或弱胎。細小病毒病和乙型腦炎主要是在母豬懷孕前期對其造成影響,導致母豬最終產下木乃伊胎,母豬在感染上述兩類病毒時往往不會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偽狂犬病和藍耳病多在母豬懷孕后期對其產生影響,這一類母豬多會產下大小一致的死胎或弱胎。此外,口蹄疫、圓環病毒病、傳染性胃腸炎等也將會對母豬繁殖產生影響,其可能會導致母豬生產下的仔豬大面積死亡。
如果母豬生活的環境臟亂差,可能會受到多種細菌的侵襲,因此出現細菌性傳染病,比較常見的細菌性傳染病主要有鏈球菌病、沙門氏菌病、鉤端螺旋體病等。母豬感染這類疾病后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食欲不佳等,而感染該疾病后的母豬所產下的仔豬可能也會沾染這類疾病,這些疾病將會在后代豬群中大面積傳播[1]。
母豬在孕期使用的飼料如果質量不佳,也會對母豬繁殖能力產生影響,如母豬食用的玉米、豆粕、麩皮等飼料在潮濕陰暗的環境中可能會發生霉變。霉菌毒素可能會使母豬的陰道黏膜出現充血性腫脹,宮頸及子宮黏膜角質化,因此,形成的炎癥使得受精卵無法成功著床,而對于懷孕母豬來說,其可能會出現流產或死胎等癥狀。而對于種公豬來說,其如果食用了霉變飼料,則可能會出現性欲低下、精液質量下降等不良癥狀,這類種公豬如果與母豬配種,所引發的危害也比較大。
除此之外,在母豬養殖期間濫用激素類藥物可能會對其內分泌造成影響;季節變化可能會導致母豬出現應激反應,影響母豬的繁殖能力[2]。
疾病是影響母豬健康生長的重要因素,也是導致母豬繁殖障礙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要做好各類傳染病防治工作。在生豬養殖期間,要及時為生豬注射疫苗,對于部分沒有疫苗及免疫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的疾病,則需要加強母豬的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反應,提高母豬免疫力。針對已經染病的母豬,則需要及時隔離病豬,避免傳染病進一步擴散。
飼料霉變后會對母豬繁殖能力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預防母豬繁殖障礙需要做好飼料管理工作,在采購飼料時要仔細選擇和甄別,注意不能采購生產時間比較久的飼料,控制好飼料采購數量,一次采購數量不宜過大,采購回養殖場的飼料需要加強管理和控制,盡量避免將飼料擺放在陰暗潮濕的地方,避免發生霉變。發現有霉變的飼料必須要第一時間停止飼喂。此外,在飼養管理期間還需為母豬補充維生素,保證各類營養元素均衡充足,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母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母豬繁殖能力[3]。
母豬在生長發育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應用激素類藥物不可避免,但頻繁地使用激素類藥物可能會導致母豬內分泌紊亂,影響繁殖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在母豬養殖期間應盡量減少各類激素藥物的應用,在不得不應用激素類藥物時,也需要注意控制藥物的用量,保證用法的合理性,降低激素類藥物對母豬繁殖能力的影響。
季節的變化可能會導致母豬出現應激反應,進而影響母豬正常繁殖。所以說,在母豬養殖期間還要做好防暑降溫及保暖工作,夏季要及時給母豬圈舍通風降溫,控制好配種時間,盡可能地避開高溫季節產仔。冬季需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氣溫過低,影響母豬正常繁殖[4]。
總而言之,導致母豬繁殖障礙的病因多種多樣,在預防治療期間應以預防為主,必須明確病因對癥治療,加強飼養管理,保證豬舍衛生清潔,以便能更好地提升母豬繁殖能力,推動我國生豬養殖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