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動物衛生監督所 241000)
仔豬水腫病發病較為突然,且傳播速度極快,患病仔豬通常情況下會出現局部水腫情況。其死亡時間不定,在幾小時或幾日內,對豬場育成率造成極大危害,因此,相關養殖人員應重視對該病的防控。
水腫病多發病于斷奶階段的仔豬,與此同時,仔豬在發病前無明顯癥狀,從計算日齡開始到4 個月的仔豬都易感染該病。此外,患有黃痢的仔豬對水腫病具有一定的抗體,不易受到感染。處于患病初期的仔豬精神狀態較差,食量下降或口吐白沫,行動不穩,體溫變化幅度較小,會小幅度的上升或下降,心率較快且呼吸粗、快而且較為無力。
水腫病的主要病癥是水腫,但有部分病豬不會出現明顯的水腫現象。該病的發病周期較短,通常情況下,從發病到死亡或是恢復會在48h 內,若是大病程,周期會在5~7d,或有所延長,另外,據相關數據分析,該病的死亡率高達80%左右。
仔豬斷奶不可操之過急,一般情況下,仔豬長到35~40 日齡時再開始斷奶。對于在其他地區引進的仔豬,盡可能采用原產地喂養方式及飼料成分和比例,一周后可逐漸飼喂本地飼料。此外,養殖人員還應合理調配飼料,保證仔豬營養均衡,促進其生長發育。與此同時,剛斷奶的仔豬無法完全吸收蛋白質,養殖人員應適當降低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在斷奶后的3~5d 內應限制飼喂,及時進行補料,并對仔豬實施相應的采食能力訓練,以培養其獨立進食能力,提高對環境的適應性。之后便可逐漸過渡到自由飲食。另外,加入酸化劑,以培育仔豬體內的乳酸桿菌,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加強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對豬圈及整個豬場進行打掃消毒,及時清除糞便、尿液等排泄物或廢棄物。此外,對于斷奶完成的仔豬,養殖人員應在飼料中適當添加抗病藥物,以起到預防作用,有效降低仔豬患水腫病的概率[1]。
養殖人員應在待產母豬臨產前注射適量的大腸桿菌,以提高母豬和體內仔豬的免疫能力。同時,仔豬斷奶前后,養殖人員可在其皮下注射K88、K99 工程苗。處在哺乳階段的豬,應補充適量的硒和鐵,3~4 日齡的豬可以注射牲血素等試劑,并且可以在皮下肌肉處注射0.5ml 的0.1%亞硒酸鈉溶液,當仔豬生長到60 日齡時便可增加注射量,增加至1ml。
養殖人員應對水腫病有基本了解,并根據其流行特征事先準備防治藥物。在初期階段,仔豬可每日服用20~30g 的硫酸鎂或硫酸鈉,以起到清除體內病毒的效果。與此同時,應盡早注射恩諾沙星、慶大霉素等試劑,與后期階段相比,在流行初期階段注射的效果較好。
對仔豬水腫病的治療,養殖人員應提高仔豬自身抵抗病菌能力,及時消炎排毒,并采取相應的消腫措施。需要養殖人員注意的是,水腫病的傳播速度較快,因此,養殖人員應加強日常管理,以便及時發現病豬,并將其迅速隔離,以免殃及豬圈內其他的仔豬。若隔離、治療不及時,病毒極易大面積擴散,提高養殖戶經濟損失。對此,在確診病例后,應對整個豬圈內的豬進行藥物治療,以免其他仔豬受到病菌感染。與此同時,養殖人員還應提高管理程度,優化內部環境。另外,患有該病的仔豬神經較為敏感,應盡量使其處于穩定的環境,以免受到不良刺激加重病情,以縮短治療恢復時間。
(1)養殖人員需根據仔豬實際體重確定藥量。每10kg 注射20%葡萄糖、20ml 的硫酸卡那霉素30 萬IU、1mg 的地塞米松及2ml 的VC,養殖人員需將上述液劑進行1~2 次的靜脈推注。仔豬每10kg 體重應肌肉注射5~10ml 的抗血清及硫酸慶大霉素8 萬~16 萬IU,與此同時,養殖人員應根據仔豬實際情況判斷是否在次日再注射。
(2)仔豬每10kg 注射20~40ml 的20%磺胺嘧啶鈉、2~4ml的VB1及40~60ml 的20%葡萄糖,養殖人員可以采用靜脈注射及腹腔注射兩種方式,需連續注射2~3d,每日注射1 次。
(3)使用0.2~0.3ml/kg 的硫酸阿米卡星,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連續注射3~5d,并且每日早晚各1 次。若養殖人員采用該種治療方式,應配以針劑治療,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2]。
綜上所述,水腫病的發病概率較高,患病后治療周期較短,養殖人員應提高重視程度,加強日常管理工作,做好相應預防措施,從總體上提高仔豬免疫能力。對此,養殖人員應主動學習相關知識,以提高管理、預防及治療水平,或聘請專業人員共同防治,降低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