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農業農村局 253100)
奶牛乳房炎為奶牛多發疾病,因瘀血毒氣凝結在乳房而產生癰腫,乳房發生痛、熱、腫、硬,患牛拒絕人工擠奶或幼畜吃奶的一種疾病,多發于產后哺乳母牛。目前,臨床常采用抗生素治療患牛,以改善患牛炎癥反應。但常規西藥僅可緩解患牛臨床癥狀,但無法有效去除乳房炎病因。中草藥內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可起到較好的消炎、抗菌、改善動物體質之效,且不易出現細菌耐藥性[1]。近年來,臨床開始用中草藥治療乳房炎患牛,取得的效果較為理想。鑒于此,本文就中草藥在奶牛乳房炎治療中的進展進行探討。
奶牛乳房炎即指乳腺由于化學、生物刺激或遭到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炎癥,主要因素為病原菌微生物感染。該病發生原因較為復雜,或由于久臥濕地,濕熱毒氣侵入乳房,造成氣血凝滯、乳絡不通而形成,或日常喂養過剩,乳汁較為濃稠,致使乳管阻塞,乳汁不可順利排出,或產后幼畜死亡,人工擠奶不徹底,乳汁堆積在乳房,久而久之形成熱毒而致。另外,失子、受驚等因素造成肝氣郁結,同樣可引發該病。
田榮芳[1]對30 頭患有隱性乳房炎的奶牛展開研究,試驗組20 頭奶牛每次在擠奶完畢后予以自擬中藥復方制劑(由冰片、公英、黃檗、大黃制成),結果顯示,試驗組涂擦后8、14d 泌乳量均明顯高于涂擦前;涂擦后8、14d 乳區陽性率(8.03%、5.42%)顯著低于涂擦前(50.43%);對照組涂擦后8、14d 泌乳量與涂擦前相比,無明顯差異;涂擦后8、14d 乳區陽性率(61.02%、57.84%)與涂擦前(54.63%)相比無較大差異,可見中藥復方制劑能有效減輕患牛臨床癥狀,改善其泌乳量。中獸醫學將乳房炎稱之為乳癰,氣、濕、痰、血瘀結不散,以此形成炎癥,多是因邪氣入侵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造成氣血凝滯,或由于飲喂失調、勞役過度,久而久之畜體衰弱,氣血瘀滯、營衛不和而成。自擬中藥復方制劑配方內的冰片具有清熱解毒、散熱消腫、開竅醒神之效,公英具有消腫散結、清熱解毒之效,黃檗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之效,大黃具有解毒消癰、化瘀通絡之效,諸藥聯用可起到散結消腫、清熱解毒、抑菌消炎之效,從而減輕乳房炎患牛臨床癥狀,促進其機體較快恢復。
白東東等[2]試驗證實,丹參、連翹、知母、大黃、黃芩、甘草、黃連等中藥抑制奶牛乳房炎6 種主要病原菌(停乳鏈球菌、無乳鏈球菌、副乳房鏈球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活性的效果較強,并且這些中藥大多菌屬于清熱解毒類。不同中藥對不同細菌的抑菌效果有所不同,如甘草對停乳鏈球菌、副乳房鏈球菌、無乳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較佳,但對肺炎克雷伯菌、大腸桿菌的抗菌效果較差;遠志對停乳鏈球菌、副乳房鏈球菌、大腸桿菌的抗菌效果較佳,但對肺炎克雷伯菌、無乳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較差,該種現象和中獸醫內的組方配伍存在密切關系。在中獸醫理論中,疾病的某個過程叫作證,牽涉到諸多生理反應,而不同中藥的功效、作用經絡有所不同,對此,中醫常利用辯證進行組方配伍,以達到理想治療目標。該種施治方法具有較強的全面性,不局限于部分癥狀表現。參考中藥藥性可發現,大黃、連翹、知母、丹參、黃芩、黃連均屬于寒性藥,可起到清熱解毒之效,甘草屬補氣藥,可起到緩急止痛、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之效。另外,丹參和大黃除可起到清熱解毒的效果外,丹參還可發揮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之效,大黃可發揮逐瘀通經、涼血解毒、瀉熱通腸之效。利用中獸醫理論對以上眾藥進行合理搭配,可有效改善乳房炎奶牛的臨床癥狀。
細菌感染是導致奶牛出現乳房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致病原有霉形體、病毒、真菌、細菌等100 多種微生物,其中以大腸桿菌、停乳鏈球菌、無乳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較為常見。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因細菌感染所致乳房炎的中草藥較多,如魚腥草可用于大腸桿菌所引起的乳房炎;金銀花、連翹、野菊花可用于因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乳房炎。乳房炎以炎癥反應為主,炎癥是造成奶牛乳腺損傷、產奶量降低的關鍵原因,所以,在開展治療工作時,不僅需要殺菌,還應注重消散炎癥。中草藥內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能起到較好的抑菌、消炎效果,可明顯改善乳房炎患牛臨床癥狀。除此之外,中草藥療法還可提升患牛免疫能力,改善其腸胃道功能。
綜上所述,中草藥用于奶牛乳房炎治療中,可有效抑制細菌活動,減輕炎癥反應,改善患牛產奶量,從根本上去除病因,從而實現預期的治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