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閬中市保寧街道畜牧獸醫站 637400)
在哺乳階段,仔豬消化系統功能較為脆弱,可能受到母體因素影響,出現腹瀉。主要表現在母乳問題和母體致病菌傳播兩方面。(1)部分母豬本身產后由于虛弱影響,易發疾病,天氣炎熱時可能會出現母豬體溫升高,造成乳汁性質改變,在哺乳后,低日齡仔豬容易發生腹瀉。如哺乳期過多飼喂精飼料也可能導致母乳過稠,仔豬消化系統不能適應也會導致消化不良而引發腹瀉。(2)哺乳期母豬可能攜帶致病菌,在哺乳時通過與仔豬接觸,將病菌傳染給仔豬,仔豬免疫能力弱,致病菌容易在仔豬體內大量繁殖,進而引發腹瀉。
仔豬能采食飼料后,由于身體發育對營養需求較大,養殖戶飼料配置不科學,營養不均衡,部分營養元素缺失可能會導致仔豬因營養不良而腹瀉,如鐵元素缺乏會引發仔豬缺鐵性腹瀉。飼料和飲水的潔凈度對仔豬健康也有很大影響,部分養殖戶飼喂前對飼料和飲水不進行檢查,導致仔豬飲食受污染、腐壞變質的飼料和飲水,可能會導致細菌感染或中毒性腹瀉。
飼養環境差也是導致仔豬腹瀉的重要原因。圈舍環境清潔消毒工作不到位,導致圈舍內衛生條件差、空氣污濁、細菌滋生嚴重,仔豬免疫力弱,可能無法適應圈舍環境,易出現腹瀉。溫度控制不理想,冬春季節保溫防寒措施運用不當,可能導致仔豬受寒涼或溫度驟變而出現腹瀉。夏季高溫天氣未做好防暑降溫工作,以及多雨時期圈舍溫濕度管理不到位,導致圈舍悶熱潮濕,也可能增加仔豬腹瀉概率。
可能導致仔豬腹瀉的傳染性疾病種類較多,其中較為常見的如仔豬黃白痢、仔豬紅痢、仔豬副傷寒、豬流行性腹瀉及傳染性胃腸炎等,這些傳染性疾病在具體表現和易感仔豬群體上有所差異。仔豬黃白痢主要為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所致,患病仔豬多見黃白色或灰白色的稀便,前者為黃痢,10 日齡以下仔豬易感,后者為白痢,10 日齡以上仔豬易感,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仔豬紅痢的致病原為C 型產氣莢膜梭菌,患病仔豬多見帶血稀便,易感3 日齡以下的新生仔豬。仔豬副傷寒的病原菌主要為沙門氏菌,患病仔豬多發腹瀉,部分仔豬可見腹瀉、便秘交替癥狀,易感群體為60~120d 的仔豬。豬流行性腹瀉是一種病毒性流行病,患病仔豬表現為突發性嘔吐,隨后出現水樣腹瀉,便中有未消化凝乳塊,同時還會出現極度口渴、脫水、體重驟減等癥狀,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傳染性胃腸炎同樣也是病毒性傳染疾病,癥狀與豬流行性腹瀉較為相似,以嘔吐、水樣腹瀉為主,病豬還會出現胃腸黏膜出血癥狀,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1]。
產前養殖戶要做好產房清潔消毒工作,對產房要進行全面打掃,并使用消毒劑進行消毒滅菌,保證產房環境清潔衛生。同時還要使用適當濃度高錳酸鉀稀釋液對母豬陰戶和乳房進行清潔,避免生產及哺乳環節造成細菌傳染。從產前1 周到哺乳期做好飼料調節工作,產前1 周至生產逐漸減少飼料,生產當日禁食1d,生產后逐步增加飼料,以調節母豬的乳汁分泌量。哺乳期監測母豬身體狀態,盡量控制母豬發熱患病情況下哺乳,對母豬乳房炎等疾病要停止或限制哺乳,并及時采取措施治療。
(1)飼料管理,應根據仔豬實際營養需求供給飼料,盡可能保證各類營養元素充足,尤其注意補充鐵元素,避免缺鐵性腹瀉發生。同時,要保證飼料和飲水的清潔度,嚴格檢查飼料、飲水,發現腐敗變質或受到污染的情況,及時予以更換,并對飼喂器具進行清洗消毒,避免飲食不潔導致的腹瀉[2]。(2)飼養環境管理,在哺乳期要做好圈舍清潔工作,及時清理圈舍內糞便、污染物,對各類器具進行消毒滅菌,并根據氣候條件采取防寒保暖及防暑降溫的有效措施,合理控制圈舍環境溫濕度,避免惡劣飼養環境導致細菌滋生,引發仔豬腹瀉。
針對仔豬感染的疾病情況,可采用鹽酸環丙沙星注射液、磺胺嘧啶鈉、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氟苯尼考注射液等藥物,根據實際病癥及病豬體重進行注射治療,母豬和仔豬宜同步治療,避免互相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