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昌邑市畜牧業發展中心 261300)
弓形蟲病是呈世界分布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宿主種類十分廣泛主,并導致高發病率和死亡率。豬爆發弓形蟲病時可使整個豬場的豬只發病,死亡率高達60%以上。
環境條件可確定弓形蟲感染的自然傳播程度。在溫暖潮濕的氣候和低洼地區,感染比寒冷的氣候和山區更普遍。這種氣溫可能有利于孢子和環境中卵囊的存活。弓形蟲可以作為所有溫血動物(包括大多數牲畜和人類)中間宿主。人、畜、禽和多種野生動物對弓形蟲均具有易感性,尤其是家畜中的豬和羊危害最大,對于豬可引起爆發性流行和大批死亡[1]。
體溫升高到42℃,高熱不退,持續一周后食欲廢絕,排少量干糞球,糞便表面覆有黏液,體表淋巴結明顯腫大,身體下部有出血點,后因極度衰竭而亡。剖檢發現肺出血,有不同程度水腫。肝臟呈現灰紅色,散在針尖大到米粒大、灰白色壞死灶。脾臟腫大、呈現棕紅色,有丘狀出血點。腎臟呈現土黃色,有散在小狀出血點或壞死灶。
雖然在流行病學調查中不建議在貓糞中檢測弓形蟲卵囊,因為貓糞中弓形蟲卵囊的數量可能太少,不能直接涂片檢測,所以常采用高濃度蔗糖溶液浮選濃縮法。為了進行明確的鑒定,弓形蟲卵囊應被孢子化,然后在小鼠體內進行生物檢測,以區別于其他相關的球蟲。
病理變化初步診斷,在剖檢時取肝、脾、肺和淋巴結,作成抹片后用姬氏或瑞氏液染色,在油鏡下可見月牙形或梭形的蟲體,且核為紅色,細胞質為藍色即為弓形蟲[2]。
檢測IgG 和IgM 抗體的血清學程序很多,其中包括色素試驗(DT)、間接血凝試驗(IHA)、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改良凝集試驗(MAT)、乳膠凝集試驗(LAT)、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補體固定試驗(PAL)。其中,IFA、ELISA 和MAT 已經被修改以檢測IgM 抗體。國內常用有IHA 法和ELLSA 法。間隔2~3 周采血,IgA 抗體滴度升高4 倍以上表明感染活動期;IgG 抗體滴度高表明有包囊型蟲體存在或過去有感染[3]。
分子方法依賴PCR 技術對弓形蟲DNA 進行特異性檢測或分析。這些方法簡單、靈敏(可從一個速殖子中檢測DNA)、重現性好和成本低,已應用于動物和人類的各種臨床樣本。第一組重點研究生物樣品中弓形蟲DNA 的特異性檢測。重復DNA序列的常規PCR、巢式PCR (n-PCR)和定量實時PCR (QPCR)屬于這一組。第二組分子方法側重于對弓形蟲分離株的高分辨率鑒定。單拷貝DNA 序列的多位點PCR-RFLP、微衛星和多位點序列分型(MLST)屬于這一群體。PCR 已成功應用于免疫低下患者先天性和眼弓形蟲病及弓形蟲病的診斷。因此,羊水、胎盤和腦組織、全血、腦脊液、尿液、玻璃體液、房水、支氣管肺泡灌洗液、胸膜和腹腔液的PCR 檢測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PCR 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羊水對先天性感染進行產前診斷。近年來,實時PCR 技術在弓形蟲病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
加強貓的飼養管控,禁止在豬場內養貓,在農場游蕩的流浪貓或家貓可能會用卵囊污染環境,這些卵囊可能會感染牲畜,給人類健康造成威脅。
對于疑似病例的豬立即隔離檢測,一經發現是陽性豬只,隔離淘汰處理,以免帶有卵囊的糞便污染其他豬群,造成群體感染。
普通的消毒藥對卵囊無效果,可以用蒸汽或加熱的方法對飼槽、豬舍和飲水用具等豬活動的區域消毒,殺滅卵囊,避免直接或間接感染。
磺胺類藥物防治,磺胺嘧啶 (SD)70mg/kg 與乙胺嘧啶6mg/kg 聯合使用,首次使用應加倍,每日內服2 次,連用3~5d;磺胺6 甲氧嘧啶(SMM)60mg,每日肌肉注射1 次且連用3~5d;增效磺胺5 甲氧嘧啶(含2%的三甲氧芐啶)0.2ml,每日1 次肌肉注射,同樣也用3~5d;磺胺甲基異惡唑(SMZ)100mg,每日內服1 次,連用2~3d[4]。
弓形蟲在適宜的溫濕度下會形成感染性卵囊,因此,避免在豬場養貓,貓作為終末宿主,極易將感染性卵囊傳播給豬群,應用有效的預防措施和治療藥物,最大程度減少弓形蟲的危害,控制好弓形蟲的傳播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