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市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831100)
養牛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疫病,影響養牛業的健康發展,牛口蹄疫是一種牛養殖過程中的常見疫病,該病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發的急性、熱性、高接觸性的人畜共患疫病,不僅危害牛群健康生長,也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因此,要加強對該病的防控,保障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及消費者的人身安全。
牛口蹄疫無顯著季節性,冬春季節發病率高于其他季節[1]。該病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傳播方式為接觸性傳播,病牛及任何攜帶病毒的生物均為傳染源,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強,危害大,一旦發現疫情應及時上報主管部門進行應急處理,并做好病牛隔離治療及圈舍消毒工作。
病原體主要存在于病牛分泌物、排泄物及呼出的空氣中,此外,病灶處的潰瘍及水泡中也含有大量病毒,如果發生破裂或分泌也會造成污染。通常病毒可以通過接觸健康牛結膜、消化道、蹄部傷口等進行傳播,此外,如果圈舍密閉,通風較差,也會有可能導致因圈舍內病毒密度大,增加感染概率。
牛口蹄疫典型癥狀是口腔、鼻腔、乳房及蹄部出現的水泡或潰瘍[2],且水泡或潰瘍潰爛后形成創面,易于引發激發感染,導致局部潰爛,影響病牛正常運動。此外,口腔及消化道內出現的水泡或潰瘍會導致吞咽疼痛,食欲下降,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該病是一種影響嚴重的A 類傳染性疫病,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病,不僅嚴重危害養殖業的發展,也是消費者的安全隱患,因此,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該病的科普宣傳工作,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理預案,在疫情高發季節組織防控小組,深入養殖戶進行調研檢查,落實防控責任。一旦發現疫情應立即啟動應急程序,隔離病牛,并對病區進行消毒處理。
免疫接種是預防該病發生的有效手段,養殖管理者應在獸醫專業人員指導下,結合養殖場實際情況及當地流行病學情況制定科學嚴謹的免疫程序,并嚴格按照免疫程序執行。現階段采用預防該病的疫苗多為牛口蹄疫O 型-亞洲I 型雙價滅活苗[3],養殖人員在接種疫苗時對牛不同的生長階段、性別啟動不同的免疫程序,此外還應注意母牛應在生產前3 個月完成疫苗接種,可以有效保護犢牛,加強犢牛對該病的免疫能力,而犢牛在4~5 月齡時即可按照成年牛的免疫程序進行免疫。
養殖管理員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制定消毒管理程序,并配置消毒設備及足量的消毒劑,在選擇消毒劑時應注意不得長期使用同一種類型或成分的消毒劑,避免病原體產生抗性,而應選擇多種類型或成分的消毒劑交替或混合使用,但注意避免不同類型消毒劑發生拮抗作用。在養殖區域與非養殖區域的通道處應設置消毒池及消毒通道,對過往車輛及人員進行消毒,嚴禁外來無關人員進入養殖區域。定期清潔圈舍,使用2%的氫氧化鈉溶液噴灑圈舍及主要活動場所,對使用的食槽、水槽及生產器具也要定期進行清潔、消毒。如果發現病牛,應對圈舍、分泌物、排泄物及墊料采取無害化處理,并對使用的器具進行消毒處理。
如果牛群長期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會增加患病概率,且潮濕的墊草或潮濕的水坑等區域容易滋生病原體,因此,養殖人員應加強飼養環境管理,保持圈舍干燥、通風,此外還應注意養殖區域及周邊環境衛生,定期對圈舍、主要活動場所及圈舍周邊環境進行全方位的清理,按照要求進行消毒處理,為牛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使其健康成長,可以有效降低口蹄疫的患病率。
一旦發現病牛,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在隔離治療期間,應由專人管理,且進出隔離區域均需要消毒,此外還要保障病牛的生活條件,病牛的飼草料應采用流食為主,可以通過在飼草料中添加微量元素及維生素來提升病牛免疫力。
在加強病牛飼喂管理的同時還應做好護理工作,口腔創面可以配置0.1%的高錳酸鉀溶液、食醋或使用潔凈的清水進行清洗,再使用冰硼散或1%~2%的明礬處理;由于蹄部創面容易引發繼發性感染,尤其需要謹慎處理,通常先使用紅藥水處理,再使用抗生素軟膏抗菌進行消炎治療。經過治療病愈后的牛仍需要隔離飼養2 周,經過隔離觀察后確保痊愈才能歸群飼養。對于病死牛需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疫情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