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師宗縣漾月街道辦事處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655700)
該病原菌適存于常溫、污染且寄居于有機物載體的環境條件下,清除有機物載體(糞污、潮濕墊料、分泌物等)令菌體盡量裸露,持續作用的光照(含紫外線)、高溫(包括溫熱)、消毒作用可將其大量滅活,但其較耐干燥。臨床上該病原菌對常規消毒劑的敏感度不盡相同,已確定的高敏消毒劑是70%乙醇、5%苯酚、來蘇水,其他消毒劑呈低敏或不敏感。對癥治療用藥須作小批量藥敏試驗,精準確定最佳用藥方案以提高當前療效。
本病潛伏期較長,達10d 以上。病初往往無明顯癥狀,發病牛逐漸出現食欲及消化不良,精神較委頓,身體逐漸消瘦,被毛暗淡無光澤,糞便稀薄不成型,反芻時好時壞,鼻鏡較干燥。隨病程逐步推移延長,肺結核病例中后期逐漸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癥狀,聽診有伴干性摩擦音,機體呈漸進式消瘦,肢體乏力,久臥不起,頑固性干咳或極度呼吸困難,早晚氣溫降低、吸入冷空氣時干咳癥狀加劇。乳房結核病例可見乳房淋巴結腫大,進而乳腺發生局限性或彌漫性硬結導致表面呈凹凸不平,哺乳期母牛泌乳量快速下降,乳汁變得稀薄,甚至乳腺萎縮及泌乳停止。有時還可見生殖(泌尿)系統結核、漿膜結核、腦結核等,其中以肺結核、腸結核、乳房結核較為多見,但也有混合型癥狀[1]。
初步診斷以典型癥狀為依據,一般綜合身體漸進式消瘦、伴間歇性或連續性咳嗽、結節性乳腺炎、頑固性下痢或潰瘍等,即可初步診斷為本病。結核菌素皮內注射結合點眼也可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需做實驗室鑒定,國際通用診斷方法是結核菌素試驗(遲發性過敏試驗):皮內注射牛結核菌素,3d 后注射部位出現顯著腫脹即可判定為本病(本法為測定牛結核病的標準方法,也為國際貿易指定的診斷方法)。此外,還可采取高倍顯微鏡檢、血清學反應(淋巴細胞增生試驗、γ-干擾素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來輔助確診。
病畜是主要傳染來源,人和其他動物等陽性個體也是潛在的傳染源,被污染的飲食源和空氣(氣溶膠)在某些不良應激源綜合作用下也可導致健康畜感染發病。主要傳播途徑是經呼吸和消化道傳染,還可經胎盤或繁殖交配環節構成傳染,與發病個體(病原體)直接或間接性接觸可引起發病,群內多呈水平傳播。臨床上以奶牛高度易感,其次是肉黃牛,再次是水牛,牛和人、多種動物之間可發生交叉感染。在規模化、高密度養殖模式下,加之頻繁對外引種及交易等,無限增大了本病遠距離傳播風險,且發病率高低與區域內結核病患者(人)的數量密切相關[2]。
本病屬于國家規定的人畜共患、高危害性病種之一,對養牛業影響極大,必須認真堅持以防為主的總體方針。預防措施:強化源頭控制,禁止從疫區、病史區(場)引種及購進商品肉(奶)牛,必須外購引入時須嚴格檢疫檢驗程序及堅持好隔離觀察風險評估制,嚴防將陽性個體引入本地區(場)。地方結核病發病人群較多,或有其他動物批量感染結核病時,規模化養牛場要對健康群采取嚴密的防護措施,禁止病人、其他疑似陽性感染動物近距離接觸或間接性接觸本場健康群。強化養殖小環境控制,長期保持清潔、干燥、通風、采光充足的有利條件,及時開展保潔消毒工作,消毒劑要選用高敏制劑,消除各種病源適存的外圍條件,盡量將環境中的病原體含量控制在安全值范圍內,以降低感染發病概率。病史區(場)養殖過程要注意適時開展血清學監測,自繁自養場要抓好后備種畜、能繁種畜(♂♀)配前檢查,早期劣汰其中陽性檢出個體,以避免發生垂直傳播現象。規模養殖場盡量堅持“自繁自養”,嚴格防范對外交易及引種環節的疫情散播風險,養殖期末執行“全進全出”經營管理制度及休養期管理規定,以降低各種歷史病復發風險。關于治療:筆者結合長期獸醫臨床實踐總結認為,本病屬于高危害性人畜共患病,對確診的種畜只宜作劣汰處置;對于出現嚴重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敗血癥的重癥病例,醫學上鑒定為“重癥危象”的病例,鑒于治療難度極大、治療費用過高、治愈率極其低下等原因,不主張勉強采取藥物救治,建議按規定采取撲殺、焚燒、消毒等無害化處置。實用治療經驗方:以成年牛為例,采用“鏈霉素700 萬~800 萬IU+黃芪多糖注射液30ml+柴胡注射液20ml”混合肌注,2 劑/d、連續注射3~5d,間隔注射時間為6h 左右;或交叉使用卡那霉素400 萬IU 肌注,2 劑/d,連注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