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123100)
肝片吸蟲是羊主要的寄生蟲,在臨床養殖中較為常見,可導致羊養殖場出現大量發病和死亡,給養殖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本病的病原為肝片吸蟲和大片吸蟲。均屬于片形屬。肝片吸蟲長約20~40mm,寬為10~13mm。外表呈棕紅色。有兩個吸盤,口吸盤位于錐形的前部,而腹吸盤位于腹面中線上的水平位置。大片吸蟲要略大,長約30~75mm,寬為5~12mm。蟲體呈現出兩側平行的形狀,后端為鈍圓狀。
肝片吸蟲需要通過中間宿主才能發育成熟,中間宿主為椎實螺。這種螺多生活在低洼潮濕地帶,能抵抗低溫。當放牧羊群接觸病原時,會受到感染成為帶蟲者。蟲體在羊體內大量繁殖,產出大量的卵,可以排出體外繼續對其他健康羊群造成感染。本病發病多在天氣炎熱而多雨的季節。
本病的臨床癥狀和肝片吸蟲感染的程度及動物年齡和體質等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嚴重發病時,病羊表現為突然倒地死亡。急性感染病羊表現為食欲下降,體溫升高,還伴隨有腹痛和腹瀉等癥狀。而后會出現貧血癥狀,最后死亡。慢性病羊表現為消瘦和貧血,還可見在眼瞼、下頜及胸腹部均有水腫情況,還表現為便秘和腹瀉情況交替出現。
本病的診斷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等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可以通過對羊糞便進行檢查,如果在糞便中能發現有蟲卵等就可以確診。
本病的治療是應用驅蟲藥物,常用的驅蟲藥物為硫氯酚和硫溴酚等。這兩種藥物的使用劑量分別為100 和30mg/kg,在使用時均需要制成懸液后給病羊灌服。
本病的預防可以通過計劃性驅蟲來實現,通常羊群在每年要驅蟲2 次。驅蟲一般是在放牧前和放牧結束后。也就是春季和秋季。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受到寄生蟲的感染。給羊放牧時要注意避開低洼潮濕的地方,并且進行輪牧制度。還要在日常管理中保持羊舍衛生,及時清除羊舍內的糞便和其他污染物,制定出合理的消毒措施,對水槽和料槽等要注意消毒和清洗,還要對羊舍圍欄和墻面等進行消毒。可以通過堆肥發酵的方式來殺滅糞便中的病原體,尤其是蟲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