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江
(江蘇省常熟市古里動物防疫站 215533)
常熟市作為江蘇省重要的養豬繁育基地,養殖規模和繁育方式都值得總結和應用。尤其是在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相關的研究,在國內其他區域,也可以稱之為頗有建樹。
由于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發生可能存在豬繁育過程中的任意階段,因此,養豬場或繁育基地首先要提高防范意識,呼吸道疾病綜合征是幼豬的常見高發病,當幼豬成長到出欄階段,抵抗能力有所加強。
需要注意的是,當幼豬發育到6 周左右,豬自身抵抗能力較弱,需要進行開展相關防治工作,進行人為干預。呼吸道疾病綜合征在幼豬發作時表現為體溫突然升高、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病情嚴重時可能會產生拒絕進食、呼吸極度困難、咳嗽劇烈、喘氣粗重等現象。并且需要注意的是,病豬在呼吸過程中呈現腹式呼吸,眼部周圍的眼結膜會有發炎現象。隨著眼部發炎情況的加重,眼部分泌物逐漸增多,導致病豬經常流淚,并進一步引發病豬眼眶水腫、腹瀉等情況。換上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病豬通常喜歡群體趴臥在一起,造成局部溫度過高,影響病豬生長及康復,病情持續發展,會導致病豬逐漸消瘦,生長緩慢,如果不及時控制,最終會導致病豬死亡。由于呼吸道疾病綜合征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在病豬周邊的其他健壯豬也可能受病,造成持續性擴散,導致死亡。呼吸道疾病綜合征還可能導致其他多種疾病,例如病變性肺炎、彌漫性、間接性肺炎、花斑樣病變等。受病的豬通常淋巴結會造成快速腫大,病情嚴重的會產生輕度充血及部分出血現象,病豬肺部、心葉、隔葉的前緣部位都可能產生顏色變化,如表現為紫紅色。這些現象都是病豬表現情況之一,因此,在飼養過程中,首先要及時觀察養豬場飼養情況,及時觀察豬的動態,及時記錄活動量和喂食量,如果發生以上病情,盡快進行治療干預。
呼吸道疾病綜合征本身極具傳染力,大體上病豬的發病來源有兩種。
傳染性病源通常為一些傳統呼吸道系統常見病因,如病毒、霉形體、細菌、霉菌、寄生蟲、霉菌毒素等。
以寄生蟲為例,寄生蟲是導致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大量臨床醫學觀察和總結,豬肺部如果生有寄生蟲,會造成豬肺部損傷,進而導致肺部各項疾病的發生。這主要是由于肺絲蟲的作用,它在豬肺部穿行,造成肺部損傷,進而導致豬呼吸困難。另一方面,后圓線蟲也是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重要病因之一。
2.2.1 環境因素
如空氣中灰塵較多、溫度及濕度均不符合飼養要求,通風情況較差,豬群飼養密度超過規定范圍。環境因素是不少飼養管理人員最容易忽視的原因,不少豬場管理人員對于豬的了解有限,憑借主觀意識來飼養豬,因此,沒有達到科學飼養的有關要求。進一步增加豬群患上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風險。豬舍的環境問題不僅影響豬的生存狀態,同時也為其他細菌或病毒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進一步增加患病風險。
2.2.2 營養因素
豬群的每日飲食中缺乏足夠的營養,如添加低品質脂肪及過量硫酸銅會造成豬體內大量消耗VE。豬作為哺乳動物,跟人類一樣,缺失某一種營養會導致其身體呈現亞健康狀態,導致出現呼吸道疾病綜合征。充足的營養是豬抵抗疾病的關鍵。沒有足夠的能量,豬的抵抗力會持續降低,誘發多種疾病,還可能造成育肥失敗的風險,因此,在飼養過程中,需添加必要營養物質,確保豬的營養均衡。另一方面,重視飼料質量,如不少飼料由于保存不善,造成發霉、腐敗,作為豬舍管理人員,首先要提升管理意識,堅決杜絕飼喂變質食物,保障豬正常飲食,變質的食物中可能存在各種霉菌,這是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發病原因之一,也是誘發豬腹瀉的主要原因。
2.2.3 藥源性因素
這一種病因主要是在養豬過程中沒有科學使用藥物及消毒劑。過量的藥物和消毒劑會造成毒性過大、殺傷力較強、刺激性過大。最終影響豬群整體安全體系,造成豬體抗力下降。不少養殖戶在飼養過程中長期使用抗生素,雖然有效抵抗了部分疾病,但會引發豬群體內自我微生物群病變,造成感染,這種感染具有抗藥性,難以治療。
2.2.4 品種因素
我國本土的種豬品種已大范圍消失,當前市場主流品種是約克夏豬。由于不同地區養豬產業的發展,不少雜交品種逐漸發展,有些雜交品種的豬體質較弱,不能適應常熟地區的氣候環境,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綜合征。另外,國外引進的品種對本地區環境無法完全適應,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對幼豬呼吸道病菌感染較為敏感,發病率較高。
由于呼吸道疾病綜合征是養豬過程中的常見疾病,因此,必須加以防范,針對呼吸道疾病綜合征進行行之有效的預防和治療,防止豬場內所有豬發生交叉感染,造成嚴重后果。
環境對豬的生長至關重要。如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發生一部分原因是豬舍環境及生活條件所致。在養豬行業中,豬舍的清潔度直接關系到豬的健康情況。臟、亂、差的豬舍會增加豬患有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及時控制。由于呼吸道疾病綜合征大概率是由空氣傳播,因此,要強化豬舍空氣凈化工作。尤其是在幼豬6~10 周及育肥階段,是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高發時間。因此,務必要為豬群提供干燥、舒適、溫暖、衛生、干凈的環境,同時,精準控制豬舍環境溫度及空氣濕度,保障豬群在每個生長階段都可以健康成長。需要注意的是,豬的飼養溫度隨豬的生長變化而變化。如幼豬在32~33℃的環境內較為適宜,成年豬環境溫度保持在23℃最佳。幼豬生長過程中溫度逐漸降低。總而言之,豬舍溫度保持在18~24℃最為適宜[1]。
除了溫度,對豬舍濕度也要提高重視程度。總體上,豬舍相對濕度要保持在50%~55%為最佳。空氣中的塵埃也是誘發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主要成因,因此,在密閉豬舍中要安裝空氣凈化裝置,降低空氣中的灰塵,提高空氣清潔度。尤其是氨氣含量,控制在20ppm 以下即可,二氧化碳的含量控制在0.15%以下最佳,空氣中的塵埃總含量控制在3.7mg/m3以下,可吸入塵埃的總含量保持在0.23mg 以下最佳。
除了溫濕度,也需要強調豬舍隔離作用。豬舍由于很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綜合征,必須采取一定的隔離措施,如將豬舍劃分成若干小舍,降低豬群混合、直接感染的概率,另一方面,減少豬由于嘴巴接觸導致的疾病傳染。作為飼養廠家,必須強化豬舍分開養殖的重要性,降低豬群流動性,降低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發生,減少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間接傳播[2]。
免疫接種工作是豬舍繁育措施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病因較多。因此,為了更加有效提高對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控制,作為豬場管理者,需要及時為豬群免疫接種。免疫接種雖然會增加一部分飼養費用,但添加疫苗之后,豬群可以提升抵抗力,降低病死率,綜合而言,利大于弊。需要注意的是,不少養殖戶的用藥流程不規范,缺少相關科學指導,進而影響了藥物的免疫作用,最終豬依然患上呼吸道疾病綜合征。這是很多豬場管理者最為不解的地方。首先,免疫工作是飼養豬的必備環節,但它不是萬能保障,免疫接種只是降低豬患病的風險概率,作為管理者,要有清晰認識,其次,提高豬舍管理工作,對癥治理,從根本上控制發病根源,再結合用藥情況、用藥類型及用藥后反饋等方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升豬群抗病能力的同時降低各種病害的發病率,減少發病的主要途徑。推薦用藥為諸益健、復方廣譜抗菌藥氟特、別克混飼等,這些藥劑在抗擊病害和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極佳的功效。
如果豬舍部分豬發生呼吸道疾病綜合征,那么治療工作立即展開。首先在呼吸道疾病綜合征治療過程中,及時使用相關藥品,并在治療過程中采用多項措施同步展開。
3.3.1 補充體液
豬作為哺乳動物,在生病期間要及時補充大量水分,避免造成脫水死亡,推薦使用葡萄糖口服液作為病豬的體液補充劑,另一方面,葡萄糖液體可以增強病豬解毒能力及心肺功能,緩解病情帶來的痛苦。同時,要為病豬補充生理鹽水,生理鹽水可以作為部分藥劑的稀釋溶液。補充足夠的水分對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治療工作意義重大[3]。
首先,確定各豬舍病豬的重量,做出詳細標記。其次,以每只病豬補充500~1000mg,濃度為5%~10%范圍內的葡萄糖生理鹽水,控制病豬體重變化,調整生理鹽水的每日使用量。基本控制在每日1 次即可,需要連續注射5~7d 最佳。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病豬病情的發展情況,進行逐步調整,修改治療方案。
3.3.2 抗菌消炎
病豬患上呼吸道疾病綜合征后,大多數體溫升高,逐漸表現出各種異狀。如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病情發展嚴重時,可能誘發敗血癥及細菌感染。因此,除了補充體液,還要針對病菌使用抗病毒類藥品。這些抗病毒類藥品具有一定藥物殘留,因此,需要長時間觀察,當病情控制一段時間才能進行上市交易,交易前進行相關肉品檢驗工作,確保豬肉健康[4]。
3.3.3 抗病毒
豬的病情表現為疑似狀態但病況不明顯,豬的飲食、活動等情況接近正常情況時,可能是感染初期,需使用抗病毒藥物緩解癥狀,降低病情的持續發展。如使用高免血清、金剛磺胺、免疫球蛋白、干擾素等。這些抗病毒藥物都是治療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主要治療藥品。因此,作為豬舍管理者需要提前準備一些常用藥,避免不時之需。
綜上所述,豬肉長期高價必然引發養豬業蓬勃發展,也將帶來強大的市場效益。因此,在養豬業的持續擴張過程中,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等一些常見病也將多發。因此,在養殖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養豬產業的科學管理意識,提高豬群抗病害能力,有效降低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發病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