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畜牧獸醫局西鞏驛畜牧獸醫站 743000)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Bovine infection rhinotracheitis,IBR)又被稱作壞死性鼻炎或紅鼻病,由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引起。臨床上病牛表現體溫升高,呼吸困難,流鼻涕,呼吸道黏膜水腫,有出血點伴有潰瘍。本病首次報道在美國,我國于1980 年發現并分離了該病毒。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規定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為必須進行通報的疫病。今年隨著我國養牛業的迅速發展,IBR 的發病率也有所提高。
此病病原為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Bovine infection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隸屬于皰疹病毒科,水痘病毒屬。病毒粒子有囊膜,呈球形,直徑為140~230nm。IBRV 對環境的抵抗力一般,但不耐熱,對乙醚和酸敏感。一般經50℃20min 后可以滅活,常用的消毒劑也可以使其失活,如福爾馬林,氫氧化鈉等[1]。
IBR 發病不分季節,但多發生于冬季,不分品種、年齡、性別均可以感染此病。肉牛比奶牛易感,犢牛較成年牛易感。犢牛在20~60 日齡時最容易發病,此時死亡率比較高。此病的傳染源是病牛,帶毒牛和其眼鼻分泌物。此病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播,空氣傳播和精液傳播,患病母牛也可通過胎盤垂直傳給胎兒。
本病的臨床表現型比較多,分別是呼吸道型、眼型、腦膜炎型、生殖道型和流產型。
病牛體溫升高可高達42℃,精神萎靡,食欲降低,鼻黏膜紅腫出血潰瘍,淌出黏性鼻涕。呼吸困難,呼吸頻率加快,伴有咳嗽。眼睛流淚,結膜發炎。有的病牛會出現血便,母牛會出現產乳量降低或停止。此型的發病率高,病死率較低,病程一般有10d 左右[2]。
眼型IBR 病牛沒有特殊的全身癥狀,只表現為結膜炎,眼結膜紅腫渾濁。沒有眼鼻分泌物,少數會有呼吸癥狀。
腦膜炎型IBR 主要是犢牛發生,發病的犢牛最初體溫升高到40℃以上。精神不佳,食欲廢絕,流漿液樣鼻液,病程后期出現神經癥狀,如共濟失調,驚厥興奮,震顫,角弓反張,倒地吐白沫。此型的病程通常為一周,發病率低,死亡率高。
母牛感染IBRV 又稱交合疹或者傳染性膿包外陰陰道炎。起初,病牛體溫微微上升,精神萎靡,食欲不佳,排尿痛,陰道和陰門紅腫充血發炎,有灰白色的膿包粒。公牛生殖器感染被稱為包皮炎或傳染性龜頭包皮炎,病牛精神萎靡,食欲不佳,包皮紅腫糜爛,陰莖上有膿包。染病后的公牛精液帶毒,但可以不表現臨床癥狀,帶毒公牛不能用于配種。
母牛從呼吸道感染IBRV 后,通過血液到胎盤和胎兒,胎兒感染后一周后被排出。
根據此病的臨床特點和流行病學等特點,可以初步認為是此病。要想進一步確診,需要做實驗室檢查。包涵體檢查:在發病早中期,取患病上皮組織制成切片檢查胞內包涵體。分離鑒定病毒:取發熱時期的眼鼻分泌物,處理后,牛腎細胞培養后分離鑒定。病毒分子生物學檢測:應用PCR 方法對病毒的核酸進行檢測。血清學試驗:包括了間接血凝試驗,中和試驗,瓊脂擴散實驗和ELISA 等。在進行鑒定時要在發病初期和康復期采取病料進行試驗[3]。
牛場要做到封閉式養殖,對外來車輛和人員要進行嚴格的消毒。養殖場要堅持“自繁自養”原則,如果必須引種的話,需要在非役區引種,胚胎或者精液,要引進有合格檢疫證明的種牛,對于引進來的種牛要進行嚴格的消毒,隔離觀察后方可進行合群。經常打掃牛舍,相關器具要定期消毒。牛舍要勤通風,保持空氣清新干燥。種牛要經常進行檢查,此病一定要呈陰性才能進行配種。對于檢查結果呈陽性但無癥狀的牛也要與正常牛群分開飼養。目前,國外有滅活苗和弱毒苗,效果一般,我國尚無有效的疫苗。若發生此病應立即隔離病牛,對首次發病地區,應撲殺全部病牛,對環境進行徹底消毒。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是養牛業比較常見且流行的傳染病,給養牛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養殖戶要積極重視防護此病,加強飼養管理和免疫接種,降低此病的發病率,使養牛業效益達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