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元和街道動物防疫站 215133)
豬水腫病又名豬胃腸水腫,由大腸桿菌毒素引起,尤其仔豬發病率較高,主要表現為驚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嚴重影響豬的健康。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有針對性的科學診斷方法,提高豬的免疫系統,降低豬水腫病發病率,進一步減少養豬戶的經濟損失。
豬水腫病多發于40~150 日齡的斷奶仔豬,每年春秋兩季是水腫病傳播流行的高發期,突出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運動共濟失調、食欲下降,體溫出現忽高忽低的現象,發病較突然,病程短,在發病前1~2d 會出現輕微腹瀉、心跳急速、呼吸困難等癥狀,在發病后驅無力,全身抽搐不止,倒地口吐白沫,迅速死亡,致死率較高。臨診癥狀多表現為四肢運動障礙,站立不穩、盲目前進,甚至有的豬在發病時會做圓圈運動,觸之驚叫,叫聲嘶啞,常見臉部水腫、眼瞼水腫、頭部水腫;剖檢時,豬胃壁、腸系膜水腫明顯,胃黏膜潮紅且伴有出血情況,整個腸間膜呈涼粉樣,切開有大量液體流出,臨床治療相對困難[1]。因此,在生豬養殖過程中,養豬戶要重視分析豬水腫病癥狀,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降低仔豬感染率,降低經濟損失。
要想降低仔豬水腫病的病發率,首先要做好哺乳前的預防措施,養殖戶對于剛出生的仔豬,要提前飼喂高錳酸鉀溶液,稀釋溶液濃度為0.1%,每次飼喂時間間隔5d,對于3 日齡的仔豬采用亞硒酸鈉進行肌肉注射,每次注射2ml,及時補充仔豬所需的硒元素,從而提高仔豬免疫力。
其次,養豬戶在生豬養殖過程中一旦發現仔豬有水腫病,要立即采取隔離措施,水腫病發病率在32%左右,但死亡率極高,治療發病仔豬通常采用口服硫酸鈉或硫酸鎂的方法,劑量為20~30g,每天1 次,連用2d。聯合相應的藥物進行注射治療,如鏈霉素、地塞米松,配合使用磺胺嘧啶鈉,對于病癥較輕的病豬一般3d 后可以痊愈;可以肌肉注射新亞生物的高熱八聯清,有效抗菌、消炎、強心、解毒、利尿,提高豬水腫病的治愈率[2]。
部分豬水腫病的發作與養殖戶頻繁更換飼料和突然斷奶有關。因此,養殖戶要改善豬的飼養管理模式,仔豬斷奶時要循序漸進,不能突然斷奶,斷奶后的仔豬要及時補充營養,一般在仔豬出生7d 后要開始飼喂含蛋白質的飼料,根據具體情況添加微量元素和微生態制劑,確保仔豬腸道清潔;同時,要求飼料保持新鮮,遵循少量多次的飼喂原則,促進仔豬腸胃蠕動。在仔豬斷奶30d 內,飼養人員要在飼料和飲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檸檬酸或食醋,定期在飼料中添加喹乙醇、亞硒酸鈉、VB等多種添加物,提高豬水腫病的治療效果。
養豬戶要定期清掃豬舍雜物,為群豬生長提供干燥、衛生的生存環境,大部分養豬戶逐漸增強意識,堅持自繁自養,減少接觸外來病豬種的概率,每批豬在進圈舍前都要全面消毒,使用高壓水槍徹底清除糞便、料槽內殘留的飼料,對于豬欄、漏糞板可以用肥皂水等去污劑浸泡,用含有一定濃度的清洗水徹底清除干凈,做好消毒記錄。尤其在母豬產仔前后要加大消毒次數,保持一周后再引仔豬入圈,每周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一次,堅持每天定時打掃圈舍垃圾、糞便、尿液等,將豬糞定點堆放,尿液排放在污水收集池,每月必須清理圈外環境,日常要保持圈舍在良好的通風狀態,冬季做好保溫與通風兼顧,夏季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及時排除圈舍有害氣體,保證仔豬健康生長。
豬水腫病一直是困擾養殖戶的棘手問題,能科學預防和控制水腫病發生是保證生豬安全生長的關鍵。各級政府動物防疫機構和養殖戶都應高度重視豬水腫病的防疫工作。斷奶仔豬在徹底斷奶前一周左右,可肌肉注射多價濃縮滅菌活菌苗,降低豬水腫病發生概率;對于母豬生產前的15~40d,為增強母豬抗體,可肌肉注射K88、K99、987P 等3 價大腸桿菌滅菌活苗;在母豬臨產前2~7d 注射豬水腫抗毒注射液10ml,可明顯降低豬水腫發病率。防疫技術人員要加強自身專業技術能力,避免操作不規范造成的免疫副反應,在免疫后要將使用過的藥盒、疫苗瓶等物品進行無害化處理。
總之,豬水腫病是一種常見的仔豬感染性疾病,養殖戶要充分做好疫病預防工作,加強科學防治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養殖管理水平,做好仔豬免疫工作,提高仔豬免疫系統,確保仔豬營養充足,滿足正常發育條件,采用科學手段控制豬水腫的發病情況,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