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老竹農業技術服務站 323007)
由于混合感染病例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僅僅憑借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很難做出判斷,需要通過實驗室診斷同時檢測多種病原,在科學分析判斷檢測結果后才可確診[1]。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就1 例豬場混合感染多種疫病的診斷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某養豬場共存在47 頭豬,2019 年9 月4 日求診時已死亡13 頭。在2019 年7 月該養豬場賣出一大批大豬,接著從外地引入23 頭仔豬飼養。仔豬入場后15d 即出現發病死亡,接著養殖場內自繁自養的種豬也逐漸發病。在求診時共死亡9 頭仔豬及4 頭中豬。
仔豬發病后首先出現便秘癥狀,接著出現拉稀癥狀,其尿液呈茶色,病豬較為消瘦,體溫接近40℃,存在大量眼屎,在其皮膚多處可以看到大小類似于黃豆、顏色為紅色同時頂端為黑色的病灶,這些病灶在皮膚表面凸出,病豬耳尖及蹄部等末梢皮膚顏色為紫紅色。
患病種豬皮膚表面存在出血現象,同時血液已滲入皮下脂肪層,長期臥地不起。病豬耳尖、腳蹄及腹部等出現出血現象,顏色為尿黃色。
患病懷孕母豬在發病初期出現食欲不佳甚至拒食癥狀,存在明顯的發熱現象,其腳蹄部位顏色為紫紅色,長期臥地不起,尿液發黃。
對病豬進行剖檢可以看到額下及腹股溝淋巴結均存在腫大及出血現象,切口向外翻出。脾臟存在大量出血性壞死灶。病豬心肌變軟并且塌陷,心耳部位存在出血點。其腎臟顏色為深紅色,腎膜下部存在出血斑,腎小盞也存在出血癥狀[2]。病豬肝臟四周可見出血性壞死灶。胃底黏膜可見片狀出血現象,腸黏膜表現出彌漫性出血現象。
采集病豬的淋巴結及肺臟,制為涂片后進行瑞氏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兩端著色的桿菌,可診斷為因多殺性巴氏桿菌病感染引起的豬肺疫。采集病豬心臟、肝臟、脾臟、腎臟、肺臟及淋巴結送至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采用PCR 或RT-PCR 對多種病原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豬偽狂犬病毒、豬瘟病毒及豬圓環病毒陽性。
結合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實驗室診斷可以確診為豬偽狂犬病毒、豬瘟、豬圓環病毒及豬肺疫的混合感染。
發病后為病豬肌肉注射鹽酸林可霉素、鹽酸大觀霉素及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同時交替使用頭孢噻呋鈉、磺胺類藥物及黃芪多糖進行肌肉注射,在預防細菌感染的同時使病豬具備更強的機體抵抗力,用藥后病豬體溫恢復正常。
首先,要求宿主立即對病豬進行隔離,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
其次,加強豬場衛生管理,在全場用消毒劑進行消毒。飼養管理人員在豬場衛生清掃工作結束后需要更換鞋子及衣服,同時每天進行1~2 次的消毒。
此外,還需封鎖監督豬場,嚴禁對場內生豬進行外運及移動;與此同時,為全場豬只緊急接種豬瘟三聯苗及豬偽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1 周后實現對全場豬病的有效控制,未出現任何死亡豬及新發病豬。
豬偽狂犬病毒、豬瘟、豬圓環病毒及豬肺疫4 種疫病混合感染的情況較為罕見。這主要是由于該養殖戶為養殖新手,在養豬開始從未為豬群接種疫苗,缺乏豬病防控知識。在疫病發生后,飼養人員在不同的豬群及豬欄間竄行,沒有更換鞋子和衣物,也沒有開展任何消毒工作,導致豬群疫病發生蔓延。
豬只斷奶后養殖戶需要為其接種1 次豬瘟、豬丹毒及豬肺疫的三聯苗,在4 周后加強免疫1 次豬瘟弱毒疫苗。如果豬場內已發生豬肺疫,可以采用鏈霉素或青霉素等藥物進行緊急防治,疫情穩定后進行疫苗免疫。一旦母豬感染豬偽狂犬病,其自身及所生仔豬均可處于長期帶毒狀態,很難根除,因而可以在仔豬斷奶后為其接種基因缺失疫苗,30~40d 后加強1 次,在為種豬配種前,需要為其進行1 次免疫接種,在母豬產前1 個月進行1 次加強免疫[3]。
另外,筆者發現該豬場給豬群喂食的飼料質量并不高,養殖戶僅僅將一些青飼料及米糠與少量全價豬料拌和后給豬群喂食,導致豬群存在嚴重的營養供給不足問題。在對種豬販運過程中,由于應激反應等導致豬圓環病毒病,豬圓環病毒病在豬場內蔓延,使豬群出現了嚴重的免疫抑制,極易感染豬偽狂犬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