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動物衛生監督所 241000)
豬水腫病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發,生豬養殖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一旦發生,便會導致養殖戶經濟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為此需要對豬水腫病的診斷及防治措施展開分析,從而使養殖戶能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來進行應對,將豬水腫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控制到最低。
當豬感染豬水腫病后,較為明顯且常見的臨床癥狀主要為眼周水腫、呼吸困難、厭食及部分位置腫脹,腫脹的位置主要在豬前額及下頜。而出現水腫病的豬通常為豬群中最健康的,且該疾病一般會在仔豬斷奶7~14d 后出現,處于哺乳期及成年期的豬并不容易感染豬水腫病[1]。通常情況下豬水腫病的平均發病率會保持在30%~40%,但染病后的死亡率通常高達90%。
在診斷豬水腫病時會采取病原菌檢查診斷及血清檢測診斷兩種方式,其具體診斷方法如下。
1.2.1 病原菌檢查診斷
在進行病原菌診斷時,需要對病豬小腸前部或是胃部存留的物質進行提取,而后在不同的平板表面上進行接種,將其放置在37℃的環境中培養24h,并根據菌落在平板表面表現的狀況進行判斷,而當結果存疑時可以選取對應可疑菌落進行純培養后,結合生化鑒定進行診斷。
1.2.2 血清檢測診斷
在展開豬水腫病診斷時,首先需要通過對與該種疾病相關的血清進行玻片凝集試驗,從而明確其血清類型。或使用被稀釋的單抗,提取病豬小腸黏膜黏液,溶解在PBS 中進行Dot-ELISA,根據結果進行診斷。
應對豬水腫病的過程中,最為重要與關鍵的是前期預防工作,通過對相關措施的落實可以有效防止并控制疾病的發生,從而避免因豬水腫病的發生導致豬只死亡。通過對豬水腫病的臨床表現分析可以發現,由于豬水腫多發生在仔豬斷奶階段,為此,需要加強這一階段的飼養管理,降低豬水腫病的發生概率。在仔豬斷奶后,應通過補料的方式平穩給仔豬斷奶,避免突然斷奶導致仔豬無法適應。同時,在補料過程中,應在飼料中適當添加營養元素,保障不同物質在其中的比例,滿足仔豬的營養需求,提升其抵抗力。而且在補料時也要考慮飼料適口性,觀察仔豬生長狀況,及時在飼料中補充營養元素。如安徽省蕪湖市某縣的一家養殖企業,在仔豬斷奶補料過程中,發現仔豬缺硒現象,而針對此問題在飼料中額外添加了適量的硒與VE進行養分補償,并額外在飼料中添加了土霉素、氯霉素等抗菌藥物,提升豬只抗病能力。同時,也要做好豬舍清潔消毒工作,預防疾病的發生,如對豬舍地面、飼養用具及周邊環境定期清潔與消毒。此外,在防治豬水腫病的過程中也可以接種豬水腫病組織培養弱毒疫苗、豬水腫病滅活疫苗等疫苗。
當仔豬感染豬水腫病后,應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使其能在發病初期便可以得到治療,以降低死亡概率。而通常在進行豬水腫病治療過程中,會采取藥物治療及血清治療兩種方法。其中,在使用藥物治療時,通常將會其治療周期控制在3~5d,并按照每日2 次的頻率對仔豬注射10ml 的六甲氧磺胺嘧啶或是比例為20%的復方磺胺嘧啶,結合靜脈注射10%的氯化鈣與4%的烏洛托品5~10ml 來進行防治。同時,進行藥物治療過程中,也要結合治療周期為3d 的硫酸卡那霉素肌肉注射與每日2 次持續2d 的葡萄糖靜脈注射,為豬只通便,降低染病豬只吸收的毒物量[2]。而高免血清治療則需要對健康生豬使用多價濃縮滅活疫苗免疫兩次,在確認其能保持健康后,提取并分離血液,獲取其中的高免血清。以安徽省蕪湖市某縣的養殖場為例,其在對生豬進行高免血清治療時,首先為其注射10~15ml 的高免血清,并觀察生豬狀態,對未痊愈的病豬再次注射相同劑量的高免血清,并配合三磷酸腺苷、VB12等藥物的定期注射,使生豬恢復到健康狀態。
綜上所述,豬水腫病通常發生在斷奶階段,常見的診斷方法主要有病原菌檢測診斷、血清檢測診斷等方法。而在其防治過程中,應在預防階段采取飼料控制、定期消毒、接種疫苗等措施避免豬水腫病的發生,而疾病發生后要采取科學的治療方法以將其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