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明 柯嘗玲 劉敬 曹奎 張華才 雷明亮 柯美林 熊雄
(1,九江農業科學院 332101;2,江西省彭澤縣畜牧局 332700;3,江西省修水縣畜牧局 332400)
贛西北番鴨因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西北部的鄱陽縣、景德鎮、九江及宜春等地而得名。據相關資料考證,贛西北番鴨養殖已有200 多年歷史。具有悠久的飼養歷史和吃食習慣,群眾素來視它為補壯身體的珍品和佳肴,是我國地方畜禽優良種質資源,具有體型較適中、適應性強、食性雜、生長迅速、肥肝性能好、肉質鮮美等特點,具有很高的藥用和營養價值。同時,贛西北番鴨又是江西省主要肉禽之一,利用贛西北番鴨生產“肥肝”產量高,耗料少,“肥肝”又是當前國際市場暢銷的新型禽產品。根據已推廣的贛西北番鴨規模和各地推廣需求情況可以預測在今后5 年內,每年需要量可保持在30 萬只以上,預期可增加收益1300 萬元,發展潛力巨大。
贛西北番鴨有白羽和黑花羽之分。白羽主要分布在景德鎮、上饒的鄱陽、九江的都昌、彭澤、湖口、廬山市等縣市,黑花羽主要分在江西宜春的萬載、銅鼓、九江的修水等縣。具有遺傳穩定、對低溫、高濕氣候有較好的適應能力,是十分理想的番鴨改良、培育新品種、新品系的基本材料。養殖方式比較落后,散養為主,規模養殖較少。成年母番體重2.25kg 左右,公番體重3.25kg 左右。散養狀況下贛西北番鴨年產蛋45~70 枚,180 日齡可達3.8kg 左右,養殖效益較差。為充分挖掘、利用這一優良地方資源,2017 年,江西省家禽產業技術體系聯合九江農業科學院建成江西省首個番鴨保種繁育中心,對贛西北番鴨進行資源收集、整理、提純、復壯,為今后開展地方番鴨的相關研究及新品種育種打下基礎。
2016 年10 月起,九江農業科學院畜牧所、江西省家禽產業技術體系贛北綜合試驗推廣站組織技術力量對贛西北番鴨的遺傳多樣性、分布等進行了調研,并依托江西省家禽產業技術體系組建了江西省贛西北番鴨保種繁育中心。已收集彭澤縣東升白番鴨、萬載縣黑花番鴨、修水縣黑花番鴨、鄱陽縣白番鴨品種4 個,共收集公番鴨50 羽,母番鴨238 羽。采用家系選與個選相結合的技術方法,建立家系46 個,每個家系按5 母1公配置。按照體型外貌較好、遺傳性能穩定、產蛋個體大、多的母番鴨所產蛋作為種蛋,孵化番鴨5000 羽,推廣3000 羽。2019 年3 月11 日,贛北綜合試驗推廣站組織團隊技術人員對贛西北番鴨后代生產性能測定。
測定120 日齡不同毛色的50 只公番鴨和50 只母番鴨體尺、體重發現,不同毛色的公番鴨體重差異不大,平均為3.9kg;反之,母番鴨毛色不同,差異顯著,白色體重大,平均2.4kg,黑番鴨平均體重2.2kg,黑花最差,平均體重2.1kg。公母番鴨體斜長分別為45.18cm、39.26cm,龍骨長分別為34.36cm、28.28cm,胸深10.56cm、8.29cm,胸 寛16.66cm、11.86cm。
在同等飼養管理條件下,公番鴨與母番鴨生長速度差異較大。雛鴨破殼后,通過翻肛可以確定公母。前期公母番鴨生長差異不大,45 日齡后生長速度加快,兩極分化逐步明顯,至120 日齡,公番鴨比母番鴨重1.4kg 左右。
贛西北番鴨見蛋日齡為156d,平均開產日齡為168d。見蛋第一個月產蛋量最大,最高可達每只每月18 枚,以后逐步減少,5 個月后減量明顯,平均每只番鴨月產蛋量為11.42 枚,每年每只產蛋量為137 枚,蛋重平均86g。
試驗測定肉豚100 只,設5 個重復,每個重復20 只,合計100 只,日期為120d。平均日增重33.36g,料肉比3.81:1。屠宰率♀89.18%、♂89.26%;半凈膛率♂91.16%、♀91.86%;全凈膛率♂72.62%、♀73.12%。
通過建立贛西北番鴨保種群,對其開展提純復壯等一系列工作以來,番鴨平均產蛋率達82%、受精率91%以上;選育后的番鴨飼養120 日齡與農戶粗放飼養的180 日齡體重相當,可提前2~3 個月上市,且每年每只多產蛋67 枚,產蛋率提高95.71%,為實現農民增收、脫貧致富闖出一條新路子,經濟、社會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