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凌燕 張金文
(1,重慶市秀山縣官莊街道辦事處 409900;2,重慶市秀山縣涌洞鄉人民政府 409900)
小鵝瘟又名鵝肝炎或小鵝病毒性腸炎,由鵝細小病毒感染所引起,臨床以雛鵝感染并發病最為嚴重,是一種威脅雛鵝生長發育的急性或亞急性敗血性傳染病[1]。該病呈世界流行,我國以南方沿海地區報道最多,一度對我國養鵝業的發展造成很大阻礙。為了能讓大家更好地防控本病,下面就此為話題和大家進行交流。
本病的病原為鵝細小病毒,屬于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病毒粒子呈球形,表面無囊膜,對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不敏感,遺傳物質為單股DNA。病毒感染后主要存在于鵝肝臟、脾臟、腎臟、大腦、腸管及腸內容物中,可隨糞便排出體外,從而對環境造成污染。體外環境下,病毒雖不能通過復制而增殖,但由于其本身對不良因素有很強的抵抗力,能在環境中存活較長時間。該病毒對家禽及哺乳動物的紅細胞無凝集作用,與其他細小病毒無直接的抗原關系,目前研究資料表明,該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
病鵝和帶毒的成年鵝是本病的傳染源,其他家禽和哺乳類動物不感染。鵝日齡越小越易感,尤其是20 日齡以內的雛鵝,1 月齡以上的鵝很少發病,成年鵝感染后不表現癥狀,但可長期帶毒[2]。該病能通過消化道進行水平傳播,也能經種蛋垂直傳播,一年四季都可發生,近些年的流行統計表明,該病每1~2 年都會流行一次,周期性較強,不同地區流行規律差異較大。
本病潛伏期約為3~7d,日齡越小,潛伏期越短,根據臨床發病緩急,本病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亞急性型3 種。
最急性以1 周齡以內的鵝發病為主,發病前無任何癥狀,突然發病,主見采食停滯,精神萎靡,隨之倒地昏迷而死,病程一般不到12h,基本無治療時間。
急性型多發于1~2 周齡之間的雛鵝,病程稍長,約24~48h,病鵝表現精神不振,走路遲緩,喜歡打瞌睡,常獨臥一角,采食量下降,喜飲水,但疾病后期時飲水量也下降。糞便呈灰白色或淡黃綠色,稀薄不成型,里面混有脫落的腸黏膜和氣泡。鼻孔流出漿液性分泌物,影響呼吸,病鵝頻頻甩頭,預甩出鼻孔內的異物。喙端和腳蹼顏色變暗,臨死前表現全身抽搐和兩腳麻痹的神經癥狀。
亞急性型多由急性型轉變而來,以15~20 日齡的鵝發病為主,病程一般在3d 以上,死亡率低于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病鵝表現精神萎靡,減食減料,生長發育不良,糞便不成形,羽毛色澤灰暗無光澤。有些病鵝可耐過,但后期生長發育不良,生產性能低下。
解剖病死鵝發現,病變主要集中在消化道。可見小腸黏膜發生炎性腫脹,整個腸道比正常時增粗2~3 倍,質地堅硬,以小腸中下段表現最為明顯,類似香腸狀。將腸壁剪開,可見腸壁表面覆蓋有大量黏液,腸道黏膜脫落,有潰瘍灶和壞死區。發病時間長的腸壁菲薄,腸腔中形成一種淡灰色或淡黃色的凝固栓子,充滿腸腔,俗稱“腸栓”,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3]。除了腸道癥狀外,亞急性型剖檢后還可見到肝臟腫大,呈深紫紅色或黃紅色,膽囊中充滿膽汁,脾臟和胰腺表面出血,偶見白色的壞死點,部分病例有非化膿性腦炎的變化。
預防本病必須加強雛鵝的管理,定期進行科學消毒,注重種鵝的科學免疫。
不從有本病發病史的鵝場引雛,雛鵝引入后使用黃芪多糖口服液配合抗生素進行開口,黃芪多糖具有提升免疫力作用,有助于抵抗病毒感染,抗生素有助于沙門氏菌的控制,防止腸道感染。疫區鵝場還可在飲水中加入葡萄糖氧化酶飲水,有助于降低腸內容物中的毒素危害,幫助黏膜修復。
育雛舍在空舍期間要做好全方位的消毒工作,可使用甲醛進行熏蒸,同時在地面噴灑1%的氫氧化鈉溶液,水槽、料槽用0.1%的高錳酸鉀浸泡消毒,使用前在太陽下暴曬。所有外來人員和車輛必須嚴格消毒后再進入。雛鵝引入后,視情況每周用1:400 稀釋地過硫酸氫鉀溶液進行帶動物消毒。
母源抗體對雛鵝有較好的保護作用,有本病流行的地區可通過加強種鵝免疫,使其體內產生高含量的抗體,這些抗體經種蛋卵黃進入后代體內,對出殼后的雛鵝提供保護,能大大降低發病率。
目前沒有特效化學藥物能治療本病,抗體對病毒有中和作用,可降低病鵝死亡率,臨床可使用抗小鵝瘟血清對發病初期的病鵝每只皮下注射1ml,能降低50%左右的死亡率。有些地方使用中藥進行治療也能取得一定效果,治療時宜將清熱解毒、澀腸止瀉的中藥作為首選,可使用馬齒莧120g、黃連50g、黃芩50g、黃檗80g、連翹75g、金銀花85g、白芍70g、地榆90g、梔子70g,用水煎汁后,按照200 只鵝一次性的使用劑量集中飲水使用,每天早晚各1 次,連用5d 能降低40%以上的死亡率。本方劑也可用于雛鵝程序性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