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王金濤 趙宇飛 谷訓
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忠縣,橘海與民宿相伴,水稻與魚蝦共生,有的農產品變身為數十種深加工產品,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雛形初現……一件件“新農事”撲面而來。
初夏時節的忠縣,隨處可見一望無際的橘林隨山勢起伏,金色的柑橘和白色的橘花交相輝映,清新的芳香彌漫山野。經過20多年的接力發展和艱苦努力,忠縣如今已從農戶零星種植柑橘發展為擁有近2.7 萬hm2橘海,而發展中的每一步都蘊含著創新因子。
“柑橘品種從國外引進并加以自主研發,育苗使用脫毒容器,栽植則由經緯儀放線分區定植。”忠縣果業發展中心主任熊長春說,忠縣柑橘的品種、育苗、建園、管護等均通過國際采標確認,并已成為行業標準。
目前忠縣已建成全國最早的柑橘信息化管理系統以及國家柑橘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柑橘脫毒育苗基地等平臺。依托技術創新,忠縣柑橘平均每667m2產量超過2 500 kg,比農戶零星種植時的產量增長一倍多。
不只是柑橘,忠縣人種糧也有“新學問”。稻谷成片、魚池相連、蝦格密布……在馬灌鎮,高鵬農業公司的千畝雜交水稻田中,小龍蝦在水中游弋,其排泄物又成為滋養水稻的天然有機肥。
太陽能殺蟲燈、生物有機肥、互聯網遠程控制系統……在技術創新的助推下,忠縣全年11個月均有新鮮柑橘上市,黃金鎮、馬灌鎮等鄉鎮的李子、脆桃、藍莓、無花果等水果也四季不斷。
在忠縣,新鮮柑橘進入橙汁生產線,經過清洗、分級、榨汁等程序,即變身為原汁原味的“零添加”鮮橙汁,它適應了國內高端需求,并出口到東亞、歐美等國家。
橙汁,只是柑橘加工產業鏈的起點。生產線上,柑橘變成20余種產品:果肉制成橙汁、果酒、橘蓉等,皮渣則提煉出抗癌藥物原料——橘皮甙,連廢渣都制成了有機肥和橘飼料。吃橘飼料長大的橘香豬,其肉價是普通豬肉價的4倍。
在白石鎮的漫山竹海中,一棵棵竹筍破土而出。“竹筍能加工成筍干、罐頭筍、多味筍、手剝筍、泡椒筍等十幾種產品,我們的筍竹產業就是要將竹筍的價值‘吃干榨盡’。”白石鎮黨委書記張小平說。
“五一”期間,忠縣新立鎮游人如織,有的在七彩馬拉松賽道跑步、騎行,有的在萬畝橘園中徜徉,有的在農家小院的樹蔭下品茶,他們置身于天然“氧吧”,感受山水田園魅力。
忠縣正在新立鎮和雙桂鎮建設“三峽橘鄉”,這是全國18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之一,旨在柑橘種植業和加工業基礎上,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推動一、二、三產業和農業、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如今的“三峽橘鄉”,儼然一座柑橘主題景區,去年共接待游客約5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約2.5億元。
在“三峽橘鄉”的鄒家院子片區,“農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已成為現實。農戶拿出閑置的農房入股,政府則整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將其改造成青瓦白墻的民宿,交由民宿運營團隊經營,農戶既能當服務員拿工資,也能坐享股東收益。
近日,“一鹽九鼎”餐館在鄒家院子開張營業。這座緊鄰馬拉松廊道的二層樓本屬于農民張紅,前不久一個運營團隊找上門來,希望與張紅合開餐館,張紅以房產入股,運營團隊負責經營管理,雙方一拍即合。張紅說:“我有房子,但不會做生意,他們會做,這叫優勢互補。”
在黃金鎮,游客四季可采摘新鮮水果,也可在花田溪谷景區賞花,感受玻璃廊橋等游樂項目的驚險刺激;在馬灌鎮,游客能在3 至8 月賞油菜花、采竹筍、摘桑葚、品無花果;在白石鎮,游客可賞竹林美景,品嘗竹筍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