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靜
(蘭州江明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甘肅蘭州730000)
黑河是我國西北地區第二大內陸河,源于青海省祁連縣祁連山區,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流域南以祁連山為界,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東西分別與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相鄰。黑河流經青海省祁連縣,甘肅省的肅北縣、山丹縣、民樂縣、張掖市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金塔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流注于居延海,干流全長約928 km,流域面積11.6 萬km2。鶯落峽至正義峽為中游,河道長204 km,流域面積2.56 萬km2。中游地區綠洲、荒漠、隔壁、沙漠斷續分布,地勢平坦,是河西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農業生產發達,是甘肅省重要的農業灌溉區。中游為黑河徑流的利用區,地表水、地下水多次轉化和重復利用,在地表水、地下水多次轉換重復利用的同時,也增加了水資源的無效損失。
高臺縣位于黑河中游下段,地處東經98°57′32″~100°06′44″、北緯 39°03′55″~39°59′40″,屬于荒漠地區濕地。黑河濕地是存在于地上和地下的巨大水庫,發揮著調豐補欠、凈化水質等重要功能,是阻擋沙漠化進程的主要屏障,是高臺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命脈和核心區域。天然濕地主要包括黑河沿岸永久性河流濕地、羊達子河季節性河流濕地、宣化鎮樂三村官湖季節性淡水湖、黑河兩岸河灘泛洪平原濕地以及沼澤濕地中的草本沼澤和灌叢濕地;人工濕地主要包括魚池等水產池塘、灌溉渠系和稻米、水庫蓄水區等。全縣現存濕地總面積29 460.65 hm2,其中核心區 10 561.02 hm2、緩沖區 10 514.10 hm2、實驗區 8 385.49 hm2。
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甘肅省委、省政府對黑河流域中游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治理工作十分重視,明確提出了黑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和具體任務,要加強黑河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強對森林、草地、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逐步恢復和增強水源涵養能力。2004 年12月甘肅省政府批復建立高臺縣黑河流域自然保護區和甘肅高臺黑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目前,將黑河濕地保護、生態建設提高到了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的戰略層面。建設好高臺縣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以更好地承載祁連山、黑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任,有利于推動河西走廊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也將為高臺縣生態文明、生態安全屏障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水是內陸河流域荒漠綠洲生態系統的主導因子。黑河中下游濕地是水資源最主要的儲存形式,是存在于地上和地下的巨大水庫,發揮著調豐補欠、凈化水質的重要功能,是黑河徑流極其重要的穩流器,是阻擋沙漠化進程的主要屏障,荒漠綠洲生態安全必須建立在相對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之上。高臺縣濕地位于黑河中游下段,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對濕地進行有效的保護與恢復建設,增設必要的防護措施,充分發揮濕地在黑河流域綠洲的水源涵養、防護沙漠化、減少風沙危害、調節氣候的作用,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增強黑河流域中游蓄水能力。實現流域和諧發展意義重大,對張掖綠洲及整個黑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黑河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中游的張掖市地處古絲綢之路和今歐亞大陸橋之要地,農牧業開發歷史悠久,享有“金張掖”之美譽;下游地處居延海額濟納綠洲,邊境線長507 km,是我國重要的國防科研基地。進行高臺縣濕地湖泊生態恢復保護工程項目建設,事關流域內多民族居民的生存和發展,對保證下流分水、維護流域重要戰略地位和國防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高臺縣地處黑河流域中游,得利于黑河之水養育了廣大中華兒女,農產豐富,環境優越,物阜民豐,孕育了“金張掖”,給予了張掖市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弱水西流接漢邊,綠楊蔭里系漁船。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甘州當江南”,是金張掖繁榮昌盛的生動寫照。通過實施該項目,切實做好黑河流域濕地恢復和保護建設,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引進生態旅游、高科技產業投入等,加快地區發展步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張掖展現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絲綢之路重鎮的魅力,成為河西走廊上耀眼的綠洲。
高臺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我國候鳥三大遷徙途徑西部線路的中段,經過多年努力,流域內湖泊、沼澤、灘涂星羅棋布,喜濕植物茂盛,為野生鳥類繁衍生息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每年春秋兩季,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大量候鳥在這里棲息,成了候鳥繁衍生息的天堂,黑鸛、大天鵝、小天鵝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棲息總量逐年上升。進行高臺縣黑河濕地湖泊生態恢復保護示范區項目建設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瀕危鳥類物種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高臺縣黑河濕地生態保護示范區工程項目共有8 項,根據工程任務與規模論證,確定該工程的等級為V 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5 級,次要建筑物為5級,臨時工程為5 級。護岸工程按工程防洪保護范圍、對象、重要程度確定工程防護等級為V 等,防洪標準按10 年一遇設計。
在第二級橡膠壩庫區四座湖心島上進行植被恢復工程:一號湖心島植被恢復面積8.096 hm2,湖心島周圍護堤1 478 m;二號湖心島植被恢復面積3.324 hm2,護堤1 068 m;三號湖心島植被恢復面積2.5 hm2,護堤6 00m;四號湖心島植被恢復面積3.193 hm2,湖心島周圍護堤862 m。1 號湖心島以季節為主題,以島內道路為界設計了三個片區植被,分別代表春天、夏天、秋天,使游客有不同季節的視覺享受。2 號、3 號、4 號湖心島設計將喬木與草本植物花卉相結合,分別為金花銀葉、杏花島、桃花島。湖心島樹種主要選用云杉、樟子松、紅棗樹、沙棗樹、桃樹、杏樹、丁香及胡楊林。湖心島護岸工程的護岸結構采用鉛絲籠塊石的護堤結構形式。
項目區是黑鸛、大天鵝等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較集中的區域。為了便于保護和搶救瀕危野生動物,新建瀕危野生動物救護中心1 處,野生動物救護站21 m2。籠舍為木質圍欄,面積為166 m2。同時配備野生動物救護設備1 套、野生動物繁育設備1 套、野生動物救護飼料5 t。
在黑河北岸紅軍紀念林以西的100 hm2空地上實施植被恢復工程,根據黑河流域高臺縣段濕地區域土壤、植被等自然條件,選擇紅柳、胡楊、馬鞭草、金光菊等種植易成活,生長迅速,病蟲害少,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的樹種花卉。
河道夾心灘護岸工程位于第二級橡膠壩壩址下游約600 m 處,夾心灘護岸工程總長度5.05 km,布置在其周圍一圈。防護工程統籌兼顧、合理布局,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防護夾心灘。該工程設計護岸型式采用貼坡式護岸結構形式作為典型斷面。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可靠的原則,選取最為經濟合理的護岸材料鉛絲籠塊石夾雜草,工程全長5 050 m。
在新舊黑河大橋之間河道湖濱帶修建堤頂路871 m,路面寬6.0 m,行車道4.0 m,兩側分別為1.0 m 的綠化帶。綠化區范圍內分別栽植垂柳、胡楊、饅頭柳、白蠟和國槐等樹種,每25 m 設計一個樹陣區,區間混交,株行距為1 m×1 m,最終形成了不同視覺的綠化帶。綠化帶植被占地總面積9 066.7 m2,種植苗木總株數9 071 株,其中垂柳2 344 株、胡楊1 963 株、饅頭柳 1 692 株、白蠟 1 592 株、圍槐 1 480株。
從舊黑河大橋北岸起,向東圍欄封育黑河濕地,圍欄全長14.4 km,砼立柱底部50 cm 表面層刷瀝青埋設,高成品鐵絲網高120 cm,間距5.0 m。C30 砼立柱使用中抗硫酸鹽42.5 等級水泥預制,規格為12 cm×12 cm×200 cm。
高臺縣黑河濕地湖泊生態恢復保護示范區建設項目是一項功在當代、福澤子孫、利在千秋的生態工程,對高臺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項目的建成使濕地保護工作進入正常有序發展的新階段。同時,又為黑河濕地的可持續利用起到了示范作用,形成了與當地社會協調發展、全面持久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模式,使濕地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全面發揮,實現黑河濕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進而促進整個黑河流域的生態系統通暢良好循環,展現自然界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