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紅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農業農村局經營管理站,甘肅天水741000)
天水市秦州區地處甘肅省南部,為天水市主城區,總人口69.51 萬人,其中農村人口45.66 萬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員穩定在10 萬人以上。近兩年,全區深入實施“農民創業工程”,通過開展創業培訓、優化創業環境、加強創業、服務典型示范帶動等一系列措施,全區涌現出一大批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創業群體初步形成,農村創新熱潮逐步興起,截至2019 年上半年,全區農民創業人數達4 000 人,總收入達8.6 億元。
2.1.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緊緊圍繞林果、畜牧、中藥材、蔬菜等主導產業發展,先后制定下發了《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2020 年與全國全省全市一道實現全面小康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在政策層面為農民創業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1.2 加大土地流轉力度 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和以農民為主體、政府引導扶持、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引導和鼓勵經營主體區域化、片帶化、規模化流轉土地,推動林果、畜牧、蔬菜、中藥材等特色主導產業擴面增量、提質增效。截至目前,全區流轉土地面積達1.59 萬hm2,占承包地總面積的26.16%。
2.1.3 強化金融支持力度 積極協調農行、建行、郵政銀行、甘肅銀行等金融單位開發了“惠隴通”“互助通”“助保貸”等農村創業創新金融產品,引導和鼓勵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創業發展,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融資貸款政策支持。近3 年來,全區為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累計擔保貸款達6 億元左右。
2.2.1 大力實施“龍頭”帶動戰略 積極引導農村創業創新人員創建以農業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并和農戶之間建立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銷體系。截至目前,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 346 家,龍頭企業116 家,家庭農場145 家,區上成立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已有會員106 家,2018 年實現經營收入15.68 億元,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戶14.54 萬戶,帶動農戶增收9 500萬元。
2.2.2 擴大產業效益 扶持天水易天果品有限公司等50 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建成了一批組裝式果品貯藏庫,年儲藏能力達到12 萬t,延長了農產品銷售期限,實現了反季節銷售,解決了果農豐產不豐收的問題。進一步強化農產品原產地品牌認證,成功推出了“天水花牛蘋果”“秦州大櫻桃”等特優品牌,提升了特色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增加了品牌效益。
2.3.1 注重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著眼優質高效綠色產品培育,在不斷擴大產業規模的基礎上進行標準化生產。目前秀金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西坡梁農業園區、藉秦山及古集梁等11個園區和11 個農業產業片帶已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2.3.2 突出產品效益更大化 大力發展以果品蔬菜為主的果蔬初、精深加工,以蜂產品和中藥材切片、生產為主的精深加工,扶持發展了昌盛食品、西聯蜂業等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實現了“雙贏”。
2.3.3 促進全鏈增效 按照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現代產業組織方式,積極培育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在花牛蘋果、大櫻桃種植基地舉辦賞花旅游、采摘體驗、山地自行車賽等活動,實現了果品從開花結果到采摘銷售的全鏈條增收增效。積極利用“互聯網+”模式,在全區建立鎮級層面電商網點16 個、村級320 個,形成農戶人人創業、戶戶微商的電商格局,實現了農產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按照中央關于特色村鎮建設的文件精神,結合區情實際,制定了《秦州區關于加快推進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試點示范建設的實施意見》,各鎮也制定了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方案。目前,全區開啟了田園綜合體特色村鎮發展模式,初步建成了平南鎮孫集村、秦嶺鎮石家河村田園綜合體雛形。其中,秦嶺鎮借助石家河村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生態條件,打造了集農事體驗、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已連續成功舉辦了3 屆秦嶺連翹旅游文化節;平南鎮孫集村依托甘肅浪馬灘農業生態開發公司,積極開展了平南鎮孫集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建設,建成了田園休閑露營、夢幻城堡、冰雪歡樂運動、鄉村特色民宿、山地休閑娛樂等多種新型業態。這些成果為全區田園綜合體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秦州區屬插花型貧困縣(區),區級財力薄弱,在支持農村創業創新方面資金保障不足,總體貫徹力度有待加強,農村創業創新“最后一公里”問題依然不能得到有效解決。
農業屬弱質產業,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制約,投資大,回報期限長,創業融資門檻高,社會融資渠道窄,限制了農村創業創新的發展。
目前,從事農村生產的勞動力大多接受教育程度不高,年齡偏大,對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品種了解較少,缺乏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缺少科技型、管理型領軍人才。
積極落實產業扶持政策,引導下鄉返鄉人員在優質高效作物領域創業,在農產品精深加工環節投資,在新產業、新業態方面積極探索,繼續出臺支持農業生產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優惠政策。
研究建立扶持農村創業創新專項貸款擔保基金,充分利用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對符合政策條件并具有創業創新的農民群體及下鄉返鄉的創業人員給予擔保貸款和財政貼息政策扶持。鼓勵發展農民資金互助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合作等農村金融,拓寬農村創業融資渠道。
通過組織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著重培養和引進一批善管理、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管理人才,為農村創業創新提供人才支持。同時,加強專業技術培訓,根據農村創業需求,協調農業部門多渠道、多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和職業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和創業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