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萍
(甘肅省寧縣太昌鎮人民政府,甘肅寧縣745200)
瓜菜產業作為寧縣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進下,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種類不斷豐富,生產水平逐步提高,產業化程度初步顯現,富民效果明顯提高,有力地促進了寧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和農民增收。川區設施瓜菜產業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差,正處于由傳統零散生產經營向規模化、現代化、市場化生產的關鍵過渡期,持續健康的產業發展鏈條尚未形成,對保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亟待對產業進行全面分析,探討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期為產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近年來,寧縣緊緊圍繞“擴面積、提質量、增效益”核心目標,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按照“抓招商、帶農戶,抓龍頭、帶產業”的“兩抓兩帶”思路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品牌”的生產經營模式,全力打造了以城北河、湘樂河、九龍河、馬蓮河、涇河等5 河流域為主的萬畝設施瓜菜生產基地。截至2019 年12 月,全縣共建成設施基地0.13 萬hm2,其中日光溫室126.67 hm2,鋼架大棚460 hm2,中小工棚713.33 hm2。建成了南義寨子河、焦臺、春榮昔溝、湘樂龐川、長慶橋葉王、九峴川口等千畝綜合設施瓜菜核心示范點6 個,百畝以上生產基地11 個。全縣設施瓜菜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尤其是鋼架大棚瓜菜生產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拳頭產業,平均產值突破24 萬元/hm2以上,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農民收入中發揮了明顯主導作用。
圍繞設施瓜菜生產和銷售,全縣創建縣級蔬菜協會1 個、農民專業合作社62 個。以南義寨子河、焦臺、春榮昔溝、湘樂龐川、長慶橋葉王、九峴川口為主的約533.33 hm2鋼架大棚麒麟西瓜生產,全部實行訂單化種植,并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對接,拓寬了銷售渠道;注冊了“甜蜜蜜”“綠野”等綠色蔬菜商標13 個;麒麟西瓜、白黃瓜、精品西甜瓜、草莓、櫻桃、番茄等特色瓜菜70%以上實現了精裝銷售;通過網絡信息平臺開展的電商銷售規模逐步增大,產品效益進一步提高。
大力推廣連棟鋼架大棚、大跨度(跨度20 m)雙層鋼架大棚等先進設施,增強了抗災害能力,便于農事操作和科學管理。普及了穴盤基質育苗、水肥一體化管理、“兩增一減”施肥、無土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保溫被、卷簾機、滴滲灌、防蟲網、誘殺黃藍板、微型農機具、遠程網絡監控等先進設備全部被廣泛推廣應用,設施瓜菜基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現代化程度明顯提高。
以南義寨子河、焦臺、春榮昔溝、湘樂龐川、長慶橋葉王、九峴川口為主的約533.33 hm2精品麒麟西瓜生產,已成為寧縣設施瓜菜生產的拳頭產品,基地規模逐年擴大,產品已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平均收入達24 萬元/hm2以上。白黃瓜、精品西甜瓜、草莓、櫻桃、番茄等生產區域特色明顯,“一村一品”建設格局初見成效。
近年來,寧縣大力實施瓜菜產業扶貧攻堅戰略,不斷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對春榮、南義、湘樂、新寧、九峴、長慶橋等6 個鄉(鎮)設施瓜菜核心區進行了水泥路拓寬,并全面配套了水、電等基礎設施,極大地方便了生產和銷售,降低了運輸成本,增加了經濟收益。在北川建成500 t 以上蔬菜氣調保鮮冷藏庫4座,基本解決了縣內蔬菜外銷的制冷難題。
隨著設施瓜菜面積的不斷擴大,產區內一部分群眾通過土地流轉獲得了穩定的經濟收益。基地周邊的農民通過在基地務工、參與運輸及銷售,既學到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又取得了不錯的勞務收入,年務工收入達萬元以上。部分農戶被長期聘用,年收入可達 5 萬~6 萬元。
寧縣設施瓜菜主要集中在北川的3 鄉(鎮)4 個行政村。一是總體規模還不大,產業優勢不明顯。經濟效益好的麒麟西瓜種植面積占鋼架大棚的30%,并由外地客商經營,當地農戶參與積極性不高,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二是缺乏有活力的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進行產銷服務、組織和引領。三是設施瓜菜主產區基礎服務體系不健全,沒有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集約化育苗中心,導致種苗缺口大、質量差,嚴重影響了正常生產。四是產區沒有足夠的冷藏設施,保鮮期較短的蔬菜冷藏和外銷極為困難。五是沒有產品深加工企業,產業鏈條過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
設施瓜菜基地在田間道路、供水設施、生產用電、排洪系統等基礎配套上仍顯滯后,無法滿足產區正常生產的需求。據了解,部分設施瓜菜基地生產用電仍按工業用電標準進行收費,價格較高。全縣僅有的4 座蔬菜冷藏保鮮庫不能滿足川區設施瓜菜產業不斷規模化發展的需要。以鋼架大棚麒麟西瓜生產為主的北川萬畝核心示范區連1 座地磅都沒有,給菜農和客商造成極大的不便。
寧縣瓜菜中心作為產業技術服務單位,僅有工作人員11 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只有5 人,遠遠不能滿足全縣瓜菜生產的技術需要。同時,由于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基層一線農技人員積極性不高。此外,技術人員知識結構老化,在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設施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上顯得力不從心,無法為產業發展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撐。
一是北川設施瓜菜基地所生產的麒麟西瓜主要由外地客商種植,引領帶動作用不明顯,農戶普遍缺乏技術,致使同樣的種子種出的麒麟西瓜質量差、價格低、銷售難。二是試驗示范不到位、品種多亂雜現象比較嚴重。部分農戶盲目追求高產品種,忽視了因地制宜,致使瓜菜品種使用雜亂,質量差、價格低。三是價格、包裝無法統一,陷入了微利無序的自我競爭狀態,在市場上打得響的品牌和拳頭產品很少。
一是鋼架大棚瓜菜生產前期投入成本較大,農戶自籌困難,加上水、電、路等基礎配套設施一次性投入需求大,項目資金扶持較小,遠遠不能滿足設施化瓜菜的需要。對于單個農戶來說,由于缺乏資金,致使優良品種、滴灌、防蟲網、遮陽網、卷簾機、保溫被等配套設施也難以配套到位,嚴重影響了生產。二是土地流轉前期欠賬較大。在示范點建設過程中,土地流轉由鄉、村負責落實,量大面廣,流轉中產生的青苗補償費等均由鄉、村承擔,數額較大,給鄉、村造成了較重的資金負擔,產生了各種遺留問題,也影響了鄉村干部的積極性。
一是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影響,大部分農民滿足于自耕自種、自給自足,接受新品種、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對科技的需求愿望不強烈,應用能力較低。二是培訓方法固化。部分農民由于文化程度較低,引進新技術僅憑一些專家課堂和有限的農業光盤資料,學不會,上手難,不能很好的應用于實踐并發揮效果,導致其種不好、不愿種。
寧縣設施瓜菜生產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緊緊圍繞“擴面積、提質量、增效益”的目標,突出集約化育苗、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著力培育綠色生產基地和產業種植片帶,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使其成為基地農民長期穩定增收的優勢產業。
積極依托寧縣城北河、湘樂河、九龍河、馬蓮河、涇河等5 河流域資源優勢,加大投資和開發力度,按照“一川一品”“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和布局規劃,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品牌”模式,繼續優先擴大打造城北河流域、湘樂河流域萬畝麒麟西瓜生產基地和九龍河流域以薄皮甜瓜、白黃瓜為主的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形成兩個川區萬畝設施瓜菜生產基地。
突出抓好育苗中心、冷藏保鮮庫、產品質量檢測、市場銷售體系建設四個環節,全方位推進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建成集種苗供應、加工整理、冷藏保鮮、運輸銷售為一體的瓜菜產業化服務組織。通過抓兩頭、帶中間,多快好省的推動產業快速發展。多渠道爭取國家項目支持,充分利用集瓜菜批發、農資銷售、瓜菜零售為一體的南義寨子河交易市場,使之成為全縣瓜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農資服務中心,緩解瓜菜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同時,要加速推進瓜菜基地土地經營權流轉,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從事瓜菜生產提供集中連片的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進一步加大瓜菜基地水、電、路、排洪等基礎設施建設,協調電力、水務等部門,確保種植戶按農業用電、用水標準繳費。
一是鼓勵引導縣內外有實力的企業老板、農村能人、經營主體投資興辦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實體,積極參與瓜菜產業開發。動員引進縣內外企業家、成功人士跨行業投資建辦瓜菜種植、營銷龍頭企業、服務實體。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大膽引進各類技術人才來寧縣創業干事,為瓜菜產業開發注入新生力量。二是本地農戶與客商開展“聯營”,在品種選用、科學管理上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實現收益上按比例分成,達到外地客商和當地農戶雙贏,從而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三是鼓勵支持瓜菜產業新型經營主體在大中城市設立瓜菜銷售窗口,逐步開辟穩固的外銷渠道。積極推行訂單種植、網上銷售、冷鏈物流配送、采摘體驗銷售。引導支持貧困村瓜菜專業合作社與各類超市開展“農超對接”,參加產品推介會、交易會,強化產銷對接。對“薄皮香瓜”“麒麟西瓜”“白黃瓜”等特色設施瓜菜產品進行綠色產品認定,實行統一宣傳推介、統一商標品牌、統一包裝銷售,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
進一步加大培育和爭創品牌的工作力度,建設一批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瓜菜基地。加快“三品一標”認證步伐,圍繞禮品西瓜、白黃瓜等優勢產品,創建標準化生產示范區,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認證。努力提高自身的質量檔次,把散裝變精包裝,無公害產品變“綠色”“有機”瓜菜,靠品牌質量搶占市場,使寧縣設施瓜菜產品實現品牌質量共享,形成“拳頭”產品,不斷提高市場份額,從而有效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加強瓜菜質量安全監管,以投入品監管為重點,以生產過程控制為核心,健全農產品生產檔案,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縣鄉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體系。
一是加大對國家、省市出臺的各項扶持政策的落實力度,整合各類惠農支農資金集中向設施瓜菜基地傾斜。二是進一步加大核心示范區扶持力度,在基地基礎配套、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品牌打造上,采取項目主導、財政補貼、農戶自籌的辦法。三是充分利用產業扶貧貸款。“精準扶貧貸款”“婦女小額貸款”“農民信用貸款”要向瓜菜產業開發傾斜,積極協調金融部門加大對鋼架大棚瓜菜生產的信貸支持,切實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以瓜菜中心為引領,帶動縣鄉農業技術專業人員加快對新品種的引進和試驗示范,按照“一川一品”的發展模式,建立起完善的品種試驗體系,加快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試驗示范,選育出一批優質、高產、多抗、適應性強并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新品種,從而提高拳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快對新技術、新農機具、新設備的引進推廣,不斷推廣農機具輕簡化操作、節水灌溉、病蟲害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管理等高新技術,提高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
創新培訓主體多元化。從“政府為主”轉向“政府指導、多元發展”,采用“走出學、請進來”與大專院校聯合等多種方式進行培訓。積極整合運用好各類農民培訓項目和平臺,邀請省內外蔬菜專家定點定期對瓜菜中心技術人員、農資銷售人員、菜農進行系統培訓,努力培育蔬菜生產能手型的農民技術骨干隊伍。一方面,對縣瓜菜中心現有技術干部可推薦到大專院校進行短期培訓,提高其自身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增加瓜菜中心人員編制,從近幾年農業院校畢業新進工作人員中調配3~5 名充實壯大技術力量。同時,重點鄉(鎮)要成立瓜菜服務站,以基層瓜菜服務站為主導力量,形成大專院校培訓縣,縣瓜菜中心培訓到鄉(鎮)、核心示范區、專業合作社,重點鄉(鎮)瓜菜服務站培訓到戶。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等新型主體廣泛參與,發揮主體力量的橋梁紐帶作用,形成“一主多元”的瓜菜培訓模式。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除提供新品種、新產品外,還要提供配套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合作社既直接對農戶提供技術、生產資料等服務,又通過示范基地參與技術培訓工作。種植大戶重點是對農戶應用新技術、新成果起到示范和帶頭作用,成為農民看得見、問得著、留得住的“鄉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