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至
(蘭州江明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甘肅蘭州730000)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從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開展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試點”的相關部署。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保障,現代化灌區是水利現代化的基本體現,建設現代化灌區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需求。
大部分灌區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和標準尚不滿足灌區日益增長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灌區渠道尚不完善,輸水效率較低。灌區的骨干工程經過改造,輸水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有部分不完善。二是灌區排水系統不完善。灌區的排水運行系統管理、維修投入少,造成排水溝排水效果不明顯;鹽堿地治理缺乏有效的投入機制,區域和流域對田間的管理沒有有效結合。三是田間路網不完善,不能滿足管理要求。部分渠道旁無交通道路,不能滿足現代生產管理要求。
1.2.1 灌區內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尚未解決 現代農業發展必須以現代水利為支撐,農業現代化必須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現代灌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分散,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灌區現代農業發展必須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目標,搶抓機遇,大力提升發展灌區水利基礎設施,著力破解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難題,為灌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積累經驗,探索發展路徑。
1.2.2 土地規?;a程度低,高效、高新科技成果推進緩慢 當前灌區農村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不適應新常態下的農業發展。灌區土地分散,利用效率低下,農民種植和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程度不高,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成本高,農民在生產經營中較為被動。灌區以農戶小規模經營為主,不利于應用先進科技成果,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低,高效、高新科技成果推進緩慢。
1.2.3 灌區配套不完善,標準不統一 灌區經過各時期的發展與改建,配套標準層次不齊,差異較大。隨著新時期治水思路和發展需求的改變,對灌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灌區配套設施建設上,尤其是巡渠道路、生態林等渠道配套工程建設上應亟待加強,提高灌區安全運行水平。
1.3.1 灌區的自動化控制系統不完善、標準不統一,需要完善和更新 灌區的信息化建設從試行到逐步推廣運用了不同的采集、傳輸方式。灌區內干、支、斗口仍有大量閘門沒有實現自動開啟,沒有與用水需求、調度聯動,部分實現了遠程監視,但沒有實現靈活的自動開啟、遠程控制等智能化運行?,F有的灌區信息化系統無論是在灌區水資源信息的采集種類、調控手段、監測與監控范圍、信息傳輸網絡方面,還是在水資源的優化調度模型、水資源配置管理和流域水資源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評價方面,都與灌區現代化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同時,由于近年來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原有的軟、硬件已明顯落后,大部分硬件設備已老化,不能滿足灌區發展智慧水利的要求。
1.3.2 基層水利管理機制、體制創新不夠,管理理念需要提升 灌區管理實行分級管理,沿用已有的傳統管理體制和機制,按權限各管一部分。目前的基層管理對于農民的需求只有用水者協會這一條途徑,在水權分配到用水戶后,實際的用水者了解、參與管理的成分太少。隨著灌區現代農業的逐步發展,用水需求有所提升,對灌區的管理體制和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管理理念需要大幅度提升。
1.4.1 灌區生態林灌水保障程度低 灌區內部的生態林是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灌區的防風安全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灌區林網在渠道改造過程中有部分損耗,原來靠汲取渠道滲漏水和地下水維持生長,在渠道硬化襯砌后,生長水源減少,林網沒有專門的供水設施,對林網的生長造成影響。
1.4.2 灌區內環境衛生較差,影響灌溉供水 灌區內部大部分農村生活垃圾任意堆放,造成灌溉渠旁垃圾較多,堵塞灌溉渠道,污染灌溉水源,影響灌區整體生態環境。因此,要通過節水、合理調度來滿足生態水量要求。
深化農業水價改革,發揮水價機制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促進節約用水,發展節水型農業的必然選擇,也是保障灌區農業、生態、工業、生活用水需求的客觀要求。灌區急需適時調整水價,推行分類計價、超額累進加價、季節水價、浮動水價等水價制度,強化水費的計收和使用管理,改進供水計量手段,加快水權制度改革,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不僅為絲路沿線國家共建共享打開了全新視野,也使甘肅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遺產、經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觀光文化等四類資源豐度位列全國第五。甘肅規劃借助“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挖掘潛力,奮起直追,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從粗放低效向精細高效、從封閉循環向開放融合發展、從單打獨享到共建共享、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推進區域內資源、產品、業態和產業融合發展,構筑共建共享、相融相促的發展新格局。梨園河灌區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節點地域,將使灌區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打造綠色、健康、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灌區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了國家城鎮化戰略格局,《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明確了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同時要以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嚴格保護水資源,嚴格控制城市邊界無序擴張,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徹底改變粗放低效的發展模式,確保流域生態安全和糧食生產安全。這些要求為梨園河灌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也為灌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支撐和保障。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同時也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梨園河灌區可充分延伸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和生態文化內涵,打造特色鄉村旅游路線、絲綢之路重鎮等,借以不斷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支撐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隨著梨園河灌區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糧食產量逐年增長,農業經濟出現了穩步增長的良好勢頭。但由于灌區水資源十分有限,而現有水利設施破損較大,水資源滲漏損失大,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557,致使有限的水資源不能被有效利用,浪費水的現象仍存在。現有地表水資源不能完全滿足灌區農田灌溉任務,缺水制約著灌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糧食安全?,F代化灌區改造工程實施后,可提高灌溉保證率,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對梨園河灌區進行現代化改造是灌區農業生產發展和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要以現代化灌區來支撐和保障農業現代化,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