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增來
(山東省諸城市墻夼水庫運營維護中心,山東諸城262202)
墻夼水庫灌區于1964 年開發,1966 年建成開灌,干、支渠32 條,總長240.9 km。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53 萬hm2,有效灌溉面積2.07 萬hm2。
墻夼水庫灌區位于墻夼水庫下游、濰河兩岸,諸城市西部。南起一分干、北至渠河、西起總干渠、東到濰河,灌區范圍包括五蓮縣的汪湖鎮以及諸城市的枳溝七處鎮街,266 個自然村。
截至2000 年,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僅為0.91 萬hm2,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嚴重制約了灌區農業生產的發展。經過2002—2013 年度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共完成渠道襯砌109.5 km,工程投資17 719 萬元,使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恢復至1.66 萬hm2,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大大提高了墻夼水庫灌區灌溉水的利用率和防御旱澇災害的能力,灌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工程的實施,有效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創造了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墻夼水庫灌區實行庫灌合一管理,管理機構為諸城市墻夼水庫運營維護中心,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管理人員的年齡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墻夼水庫運營維護中心下設的5 個灌區管理所,管理人員共38 人,其中:年齡低于40歲的共3 人,占總人數的7.9%;年齡在40~49 歲的共7 人,占總人數的18.4%;年齡在50~59 歲的共28 人,占總人數的73.7%。大部分灌區管理人員年齡偏大,對新觀念、新思想的接受和學習能力有限,對專業素質的提升有些力不從心,無法適應高強度的工作以及灌區工程建設和管理的要求。隨著部分管理人員的退休,灌區基層管護單位如不及時引進新生力量,補充專業技術人才,就將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用人荒”。
墻夼水庫灌區管理干、支渠32 條,總長240.9 km,渠道分布于鄉野、田間,渠道分散,管理難度大;渠道巡護道路多為未硬化的田間生產道路或堤頂路,經多次雨水沖刷和車輛碾壓,部分出現了坑洼和損壞,給巡護工作增加了難度。
墻夼水庫運營維護中心下設的5 個管理所,共有38 名管理人員。每個管理所平均管理渠道近50 km。為適應現代化灌區的雨情、水情、墑情、工情等信息化建設,需要越來越多的計算機、工程管理、灌溉管理等方面綜合性管理人才,人才缺乏必然給今后灌區的管理帶來困難, 同時對灌區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制約。
目前,灌區收費執行山東省物價局與水利廳聯合批復的〔2000〕161 號文“0.06 元/m3”,遠遠低于實際供水成本價格,水庫農業灌溉放水工作一直是在虧本運行。近些年,諸城市降水較常年普遍偏低,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鎮不斷增長的居民生活用水需要和工業用水需求,擠占了農業用水水量,灌區可利用的水資源日益減少。伴隨著灌區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農產品價格偏低,導致農戶用水積極性降低,用水量少,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水費收入。
墻夼水庫灌區農業生產活動以小麥、玉米等糧食種植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黃煙、蔬菜、瓜果為主。灌區水源為墻夼水庫,通過干、支渠向下游輸水。墻夼水庫運營維護中心管理干、支渠,支渠以下由受益村莊來管理使用。農業灌溉時把水放到支渠口,多數村莊自己或委托個人組織給村民澆地。灌區供水價格偏低,農民成立的用水戶協會缺乏相應的運行經費,難以得到合理的回報和補償,挫傷了對灌區用水管理的積極性,從水庫支渠口到農戶田間地頭,缺少了聯系和管理用水的組織,對灌區用水產生了很大影響。
灌區工程是20 世紀60 年代的“三邊”工程,前幾年國家對部分干、支渠進行節水改造,部分田間工程進行了配套建設。但灌區沒有進行信息化方面建設,僅有少量的流量監測設備,制約了灌區計水量水設施的配套,給灌區的信息化、現代化發展增加了難度。
積極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上級業務部門的培訓活動,及時了解上級有關水利政策和水利行業先進技術,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努力向上級申請有利于灌區建設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和資金,建設現代化、專業化、規范化灌區。
山東省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省份。山東省的農業水價長期不能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既影響社會資源投資水利的積極性,也不利于節約用水。
目前我國正在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墻夼水庫灌區要借助這一有利時機,因地制宜,加快進度,補齊短板,推動水價改革措施全面落地。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目標,就是在保證農民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時,建立“多用水多花錢,少用水少花錢,不用水得補貼”的機制,既不在總體上增加農民負擔,又促進了節約用水。
灌區實踐中一直在探索多種供水管理模式,保證灌區群眾供水。加強用水協會建設,培育“灌溉經紀人”、承包人,扶持村組織等方式方法,改善用水中間管理脫節問題,讓供水到用水形成“一條龍”式的服務。
信息化是灌區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標志,灌區量水設施是實現計劃用水和提高灌區用水管理質量的基礎措施。用水計量人工操作,手段落后,效率低,影響了灌區現代化水平。利用多種量測設施量水,量測水準確及時,使灌區的工農業用水計量管理手段實現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從而推動灌區現代化建設。
借助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這一有利政策,積極爭取上級政策和資金,已上報計劃15 套超聲波/多普勒流量計,待項目批準后,著手實施完善量水測水設施。今后將進一步提高量水精度,加強灌區自動化控制、信息化應用,建設自動化監測系統,采用現代高新技術自動采集數據,實現遠程控制,逐步實現灌區管理信息化。
加強灌區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建設,制訂水費計收、灌溉用水等相關規章制度,并嚴格遵照執行。運營維護中心、管理所、用水戶之間簽訂供水合同,規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水費收繳做到供需雙方直接見面,盡量減少中間環節,杜絕截留或搭車收費。
在現有少量灌區流量監測設備的基礎上,結合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把用水量落實到每個用水單位,做到按畝配水,按方收費,實行計劃用水。堅持建設、管理、受益相結合的原則。建設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適當發展,圍繞管理做文章。管理要堅持盡力而為,“誰受益、誰管理、誰維護”,挖掘內部潛力。因此,既要重視工程建設,又要重視管理,最終使工程達到最大效益,讓灌區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服務社會,服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