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掘港小學 王秀銀
《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數學課堂要通過創設融智、美、趣一體的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于情境中感悟數學思想,揭示數學本質。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創設這樣的有效情境,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呢?筆者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
在數學教學中,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引著我們前行。純粹的邏輯演繹會使學生對數學生厭。而有了情境的介入,就能揭開數學抽象、晦澀、深奧的面紗。魯潔教授曾評論:“李吉林老師的情境使符號的認知能夠與生活連接起來,解決的是一個難題。”情境教學理論通過創設探究的情境,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與他朝夕相處的,而不是僅僅存在于書本上、課堂上、試卷上,這樣的數學才是真實的數學,是有益于學生終身發展的數學。這樣的教學理念無疑是轉變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的靈魂。情境教學課堂上,一個個充滿智慧、生動有趣的情境的運用,激活了課程的內在活力,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熱愛,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準確地抓住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點”,把握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本質。創設有效情境來源于教師的教學智慧,需要教師精心選取情境素材,合理設計情境過程,智慧調控情境實施,以兒童為本,以情境為翼,乃是情境數學課堂魅力之所在!
廣大教師要更新觀念,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要轉變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設計者、引導者與參與者,創設寬松、愉悅、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要以情動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爭做人格魅力型教師,以淵博的知識、執著的追求、博大的愛心、幽默的話語、正義的形象等人格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為學生的成長啟航。
筆者在教學《7 的乘法口訣》一課時,在學生編出了7 的乘法口訣之后,我照例讓他們說說這些口訣平時有沒有聽說過?學生聯系“孫悟空打妖怪”這一情境,想出了“孫悟空看到了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提起棒就打”“孫悟空在煉丹爐里七七四十九天,煉成了火眼金睛”……孩子們饒有興致地說著。可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愁眉苦臉地說:“我現在看到‘7’就頭疼,我爸出的怪題可難倒了我:雞和兔同籠,數頭有7 只,數腳有20 只,問雞兔各幾只?”這個問題不解決,這孩子準會悶悶不樂一整天。于是,我提議讓大家都來想辦法。各小組紛紛行動起來,我也參與到他們的討論當中。這時,我聽到有的同學說:“全是兔的話,四七二十八只腳,全是雞的話,二七十四只腳,20 在它們之間。”我一聽,樂了,用上了剛剛學的乘法口訣,恰是我下面需要展開的教學內容,好!有的同學說:“我畫圖來解決,從兔是1 只起,雞有6 只,二六十二,12+4=16,腳不夠20 只,繼續。兔有2 只,二四得八,雞有5 只,二五一十,10+8=18,還不夠,繼續……”這個同學能有序思考,還復習了前面學習的乘法口訣,也很好!有的同學說:“我畫7 個圓代表7個身體,先給每個身體畫上2 只腳,這樣就全是雞了,二七十四,20 只腳比14 只腳多了6 只,要把一些雞改成兔,一只雞改成一只兔要多添2 只腳,6 里面有3個2,把3 只雞改成3 只兔就成了。”瞧,多么富有創意的想法!雖然我沒有按照既定的教學流程,但孩子們思考時學以致用,既解決了難題,又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新知,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李吉林認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通過情境,能讓學生快樂地伴隨形象,進行積極邏輯推理活動,將認知和情感活動融合起來,啟迪學生數學智慧。”為了達到這一預期效果,我們要給學生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去觀察、比較、猜測、分析、實踐、驗證等,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避之,絕不包辦代替;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助之,絕不越俎代庖,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
教學一年級下冊《100 以內數的順序》時,筆者創設了數娃娃排方隊的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百數表中“藏著的有趣秘密”。一番思索之后,孩子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討論得異常激烈。在得出每行、每列數的排列規律之后,孩子們又斜著看,發現左上往右下斜,相鄰兩個數相差11,而右上往左下斜,相鄰兩個數相差9。很快有學生提出疑問:同樣都是斜著看,為什么規律不一樣呢?這是個有深度的問題,完全出乎我的預料,我又把它拋給了孩子們。教室里一時安靜下來,大家陷入了沉思。這時有學生小聲地嘀咕:“可以舉例說明吧。”我們請他說說看:“右斜的數以41 為例,41 下面的一個數比它多1 個十,是51,而51 后面這個數,又比51 多1 個一,很顯然,41 右下的這個數要比41 多1 個十和1 個一,也就是多11,就是52。而左斜的呢,下一個比上一個多1 個十,而前面一個又少1 個一,所以實際上是多了9 個一,就是多9。”孩子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這時,我又適時引導他們探尋其他有趣的規律。孩子們七嘴八舌,一發不可收拾。這里,教師給了學生充足的探索空間。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們先橫著看、豎著看,再斜著看,最后自由觀察,加深了對百以內數的認識,提高了探索規律的能力。教師無需過多干涉,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滿意的微笑……都能吸引著學生興趣盎然地探討下去,即使是低年級的課堂,照樣精彩紛呈。
錢偉長先生說:“教師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處理知識的能力教給學生,這是關鍵的。”學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通過有效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調動學生腦、口、眼、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探究學習活動。教師在課堂上要經常開展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學生在豐富理解知識的同時,個性得到張揚,創造力得以提升,為學生的可持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二)》,筆者先創設了生活情境,為慶祝“六一”兒童節布置教室做紙花:綠花有12 朵,黃花的朵數是綠花的2 倍,紅花比黃花多7 朵。紅花有多少朵?由于條件較多,有學生提出用畫圖法幫助理清數量關系。學生興趣盎然,紛紛畫起圖來。交流時,學生的表現讓我始料未及。首先有學生展示了自己用實物圖來表示的方法,但遺憾的是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畫完,來不及了。接著,有學生展示自己用符號來表示的方法,很顯然,這種方法比較快。通過比較兩位同學用符號表示的作品,大家一致認為其中一個同學畫得更好,因為他注意了一一對應。可是,很快就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如果綠花有50 朵、100 朵,用圓、三角形來表示會太麻煩了,該怎么辦?”多么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經過一番思索后,很快就有學生想到了畫線段圖來表示。難能可貴的是展示時他還能邊講解畫法邊介紹好處:不再一個一個畫了,而是用一段來表示,這樣比較快。整個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發現,他們不僅獲得了知識,鍛煉了實踐能力,還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情境學習范式的實施變了兒童的學習方式和狀態。先進的教育理念、正確的角色定位、充足的探索空間、自主的學習能力使兒童的數學學習融在美、智、趣一體的情境中,通過兒童的主體性創造活動,使數學素養更為深沉、扎實,從而能使兒童獲得主動的、持續的、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