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德勝小學 袁俊飛
信息時代,擁有計算機操作能力已經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必備品質,作為培養學生信息素質的信息技術學科,應當基于本學科的教育特色,向學生傳達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在目前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仍舊存在教師固守陳規,采用傳統教育手段進行信息技術知識教授的情況,使得信息技術學科逐步喪失了教育特色。所以,為了促進這一問題的改進,真正地彰顯信息技術學科的教育特點,教師應當圍繞教育手段、教育細節等方面進行教育優化,逐步提高信息技術知識的教育品質。
信息技術學科中所教授的內容是信息技術知識和信息技術的操作方法等,其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的信息化發展趨勢及目前的信息社會形勢等。所以,在向學生教授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時,教師應當主動使用先進的教育資源,優化傳統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教育結構,讓學生在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體會信息技術學科的教育特色,從而更加快速地完成對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學習。
以《開通微博空間》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使用電子白板,在強化師生互動中提高本節課的教育質量。課下,教師先結合本節課中微博空間的注冊、登錄等內容,簡單制作課件,形成授課的基本資源。課堂中,教師將之前制作的課件進行展示,并結合課件上的內容逐步向學生解說如何進行微博的注冊和登錄等,讓學生能夠基于教師的講解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在教授的過程中,學生也會產生自己的問題和想法,教師一并將這些內容進行整理,隨手寫在電子白板上并進行保存,增添學生和教師、課件之間的互動。課后,教師將與學生互動后生成的課件保存,并發送給學生,讓學生結合這一資源進行本節課學習流程的回顧,從而提高學生對微博空間的認識效果。
可以看出,教師使用電子白板能夠有效地打造信息技術學科的現代化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體會到課堂中的信息環境,建立信息技術融入生活、學習的意識。
與其他注重理論性知識的學科相比,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更偏向對學生進行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可以使用任務教學法施教,以任務的內容為導向,促進學生自主應用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進行操作,從而完成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有效認知。教師也應當認識到,學生之間的能力是有差異的,所以,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差異性的任務內容,讓在學生能力范圍內提高操作的水平。
比如,《設置動畫效果》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設置動畫效果的方法,初步掌握“自定義動畫”這一對話框的操作手法等。課堂中,教師應當先教授這些內容,為學生之后進行任務的操作奠定基礎。而在具體開展教育活動時,教師可以先結合學生的反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如有的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較好的認識,而有的學生則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效果較差。接著,教師可以為不同的學生設定不同的任務,如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設定添加特定動畫效果、規定動畫路徑的任務,對于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則放寬條件,只在幻燈片中添加動畫效果。隨后,學生自主操作,逐步提高對“自定義動畫”這一對話框的操作能力。
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為不同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任務,能夠讓全體學生在與自身能力相對應的任務下,更有信心地進行信息技術的操作,從而在練習中逐步提高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實踐操作能力。
在新一輪的課改中,針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教育特色,向學生提出了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使得教師也開始在教授基礎信息技術知識之余,注重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綜合素質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計算思維是要求之一,為了彰顯信息技術學科的教育特色,落實對學生信息技術學科素養的培養,教師應當在明確計算思維內涵的前提下,營造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各項思維,促進學生計算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下載網上信息》這一課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營造問題情境的方式點燃學生的思維。課堂中,為了提高學生對“網頁信息、網絡文字、網絡圖片的獲取”等內容的認識效果,教師向學生提出“如何在網頁瀏覽的過程中進行信息的獲取?”“如何搜索指向特定信息的文字?”“如何找到描述特點內容的圖片?”等問題,促進課堂中問題情境的生成。隨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的經驗和自己的信息素養,思考上述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較好地體會獲取信息的方法,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計算思維,使其逐步認識到信息技術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師通過良好問題情境的創建,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進行探究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在主動思索信息技術知識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計算思維的發展。
在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育工作結束后,學生往往會通過自己的操作形成一定的成果,在這些成果中也反映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認知情況。所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自己所制作的成果進行展示,并接受教師和其他同伴的點評,從而讓優秀學生肯定自己的操作成果,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習的信心,也讓一般的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改進的空間,以便在逐步優化調整中,提高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質量。
例如,《下載和安裝軟件》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學會下載和安裝軟件。教師教授了基本的下載和安裝軟件的方法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網絡中進行目標軟件的檢索和下載、安裝等。學生自主操作后,教師讓學生將自己操作的過程和最終下載好的軟件在教室中進行展示,使其他學生和教師可以在這名學生的講解和成品展示中,了解這名學生的具體操作情況。接著,教師與其他學生作為評委對所展示的成果和操作過程進行點評,讓學生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和優勢。最后,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心得交流會,讓所有學生都說一說自己在下載和安裝軟件中的感受,便于學生吸收和借鑒他人的優點,促進學生的進一步成長。
顯而易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操作成果的展示,能夠讓學生基于自己的實踐操作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使得學生透過清晰的評價,認識到自己的上升空間,真正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信息技術課堂。
總而言之,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更加強調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也注重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在目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應當適時地采用信息技術教育資源,結合任務驅動的教育方法,不斷地優化信息技術學科的教育體系,從而切實地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彰顯信息技術學科的教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