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教育是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高尚的品德、提高思想認識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在多元價值觀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北京市房山區良鄉二中的教師們在養成教育的實踐中達成了對其本質的共識:養成教育是教育學生從小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最終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的基礎;養成教育是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校園環境是學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良鄉二中校園內有八株濃蔭覆地的梧桐樹,學校的“梧桐文化”也由此而始。我們努力構建一種會“說話”的校園環境,力求啟迪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學習和生活熱情。我們做好校園文化的整體布局,從細處關注校園文化的品位,完善班級文化建設,為學生創設靈動的文化環境。
雅潔的校園環境。我們對校園進行了合理改造;充分利用空間建設立體花園,擴大綠化面積;操場邊緣開辟的一塊小菜園,是微型生態教育基地,旨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愛勞動的好習慣。
豐富的樓層文化。學校至美樓樓道內展示了師生的繪畫、手工、攝影作品,既給人以視覺的享受,又陶冶了師生的心靈;致學樓里學生的生活照和人生格言,彰顯了學生的個性,體現了學生的成就感;走廊頂部橫梁上的寄語,默默提示學生要舉止文雅、語言文明、言行一致。
一班一品的班級文化。在學校梧桐文化的統領之下,各班的班級文化將共性與個性相結合。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班級管理理念與自主規劃設計的班級文化內容,形成了多元的班級特色。
為落實養成教育,學校開發了以梧桐文化為核心的德育校本課程,包含“梧桐啟航”“梧桐護航”“梧桐方圓”“梧桐知禮”“梧桐茁實”“梧桐藝趣”等。
“梧桐起航”即入學教育課程,把日常常規和一日常規納入其中,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校本教材;“梧桐護航”即安全知識課程,把所有安全相關的知識匯總為教材,培養學生良好的交通習慣和防火、防盜、防震等技能,并把預防校園欺凌、自護自愛、傳染病預防等內容收錄其中;“梧桐方圓”是講“規矩”的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法律法規意識,收錄了中小學生守則、校規和初中生應知應會的內容,把日常行為習慣的要求也納入其中;“梧桐知禮”收錄了基本的中外禮儀常識,培養學生文明用語、禮貌待人、正確交往的好習慣;“梧桐茁實”是主要針對預防近視和肥胖的健康課程;“梧桐藝趣”即學校藝術教育校本課程,包含合唱、管樂、民樂、舞蹈,是學校以藝啟智、以藝養德的重要課程。
養成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過程,是永恒不變的,而作為一種教育現象,其內容又是多種多樣的。學校堅持不懈地開展系列的“學規范、養習慣、正行為”主題教育活動,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參與中深化道德認知,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相結合,從而達到養成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統一的目的。主題教育活動做到月月有重點,周周有主題。例如:四月,開展養成教育之樂于助人主題教育,以“博愛在京城”捐款活動為契機,爭做樂于助人志愿者;五月,開展養成教育之以藝養德主題教育活動,以藝術節為契機,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品德修為;十一月為“養成教育之愛讀書”主題實踐教育月,以讀書節為契機,引導廣大學生愛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而且發揮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增強了合作與團隊精神,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了活動中鍛煉人、活動中培養人、活動中塑造人的育人目標。
養成教育不是快刀斬亂麻,而是慢工出細活,需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從小事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把教育內容融入各種活動,讓學生實現“知、情、意、行”四個維度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