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宏,俞飛勇,陳美宇,王蘇芳,李 健,葉 寧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廣西 桂林 541001)
急診科醫師經常會面對許多急性呼吸困難的患者,引起呼吸困難的病因有很多,比如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中毒等[1],其中呼吸及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難占很大比例[2]。快速而又準確找出患者呼吸困難的原因,并及時制定出診療方案,對于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后有著很大的影響。目前對于存在急性呼吸困難患者的傳統檢查手段有心電圖、血清生物學及胸部影像學等,以上檢查均有著檢查花費大、耗時長、不宜搬動、輻射性等不利條件[3],目前床邊肺部超聲BLUE檢查方案是最新開展并且較為流行的床邊快速診斷方案,憑借著無創、快速、可重復、操作簡單、安全等特點,越來越受到急診科醫生的青睞[4]。本研究選取了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因急性呼吸困難來本院急診科治療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以觀察床旁超聲的篩查效果。現報告如下。
對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因急性呼吸困難來本院就診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采用床旁肺部超聲BLUE方案篩查,對照組采用常規心電圖、血液生化(血氣、心梗組合、BNP等)、胸片、胸部CT等檢查,每組各50例。100例患者中男64例,女36例;年齡29~ 82歲,平均(59.75±4.62)歲;其中急性心源性肺水腫30例、肺部感染25例、AECOPD 20例、急性支氣管哮喘10例、胸腔積液7例、氣胸6例、肺栓塞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急性呼吸困難患者;在海平面大氣壓及靜息狀態下,無心臟結構異常及原發性心排血量降低等情況;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Hg,伴或不伴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 mmHg。
排除標準:肺間質疾病患者;肺部腫瘤患者;放棄積極治療者;因肥胖、腹腔積氣等影響操作或解剖結構異常者;合并胸廓畸形或皮下氣腫無法進行超聲檢查者;存在超聲檢查禁忌不宜行超聲檢查者;拒絕檢查者。
試驗組:由經過相關急重癥超聲培訓的高年資急診科主治醫師實施,使用便攜式超聲探測儀,用凸陣探頭,頻率設置為 3~5 MHz,囑患者取平臥位或半坐位,采用床旁肺部超聲BLUE方案對患者胸部兩側上下藍點、膈肌點、PLAPS 點、后藍點進行快速探查[5]。
對照組:由另1名高年資急診科主治醫師采用常規的檢查方式予以篩查,包括常規心電圖、血液生化(血氣、心梗組合、BNP等)、胸片、胸部CT等檢查。
急性呼吸困難的診斷標準為納入標準的條件加上相應的B超及CT、胸片等陽性征象。以急性呼吸困難診斷標準為金標準對兩組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似然比、陰性似然比、約登指數進行統計評價,并對檢查耗時及檢查費用等指標進行比較。

試驗組的靈敏度、特異度高于對照組,試驗組的檢查耗時短于對照組,試驗組的檢查費用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靈敏度、特異度、檢查耗時及檢查費用比較
試驗組陽性似然比、約登指數高于對照組,陰性似然比低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陽性似然比、陰性似然比及約登指數比較
急性呼吸困難是急診科醫師最常見的急危重癥,如不及時救治很有可能使患者病情急速加重甚至導致死亡,急診科醫師對呼吸困難的病因進行快速篩查,得出正確的診斷是治療該類患者的關鍵點。現在大多數醫院急診科醫師對該類患者的診斷都采用心電圖、血液學及肺部CT等傳統的檢查手段,抽血、送血以及檢驗科化驗均需要花費時間,胸部X線雖能床邊進行,但是經常影像層面顯示不清,CT因不能床邊開展存在患者轉運和檢查過程中的潛在危險,并且 X 線和 CT的輻射性對孕婦及一些特殊人群存在風險[6],因此,一種快速、便捷并且無創的檢查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床旁超聲具有無創、方便、經濟、動態的特點,對急性呼吸困難的患者病情篩查有著指導性作用[7-9],在國外急診科及重癥科中床旁超聲已經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10-12]。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采用傳統的心電圖、血液生化、胸片、胸部CT等檢查的對照組相比較,采用床旁肺部超聲BLUE方案篩查的試驗組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似然比及約登指數要高于對照組,試驗組的陰性似然比要低于對照組,試驗組的檢查耗時短于對照組,試驗組的檢查費用少于對照組。因此,在急診科中,采用床旁超聲可以對急性呼吸困難患者進行快速篩查,值得在各醫院急診科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