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阿琴,張 雁,李賀元
(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廣東 廣州 511400)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脹、腹痛、大便性狀改變為特征的持續性或間歇性發作疾病,依據大便性狀的不同可分為混合型、便秘型、腹瀉型、不定型,其中以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最為多見,其具有病因復雜、治愈率低、復發率高、病程長等特點[1-2]。目前,臨床上對IBS-D發病機制暫無明確定義,多認為該病的發生發展與結腸痙攣、腸道傳輸頻率紊亂等因素相關。西醫在IBS-D中主要采用對癥治療的方式緩解患者癥狀,但停藥后病情易反復,遠期療效不佳。中醫注重“整體觀”,且根據IBS-D患者癥狀給予針對性治療,使得治療具有個性化。中醫學認為IBS-D病因在濕,病位在脾,故治療以疏肝健脾為基本治法[3-4]。本研究對IBS-D患者給予痛瀉要方聯合西藥治療,旨在探究對患者結腸黏膜5-HT3受體表達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7年6月于2019年8月收治的82例IBS-D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1例。研究組男19例,女22例;年齡20~63歲,平均(41.59±2.37)歲;病程1~4年,平均(2.12±0.74)年。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20~65歲,平均(41.66±2.49)歲;病程1~4年,平均(2.14±0.6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西醫符合《中國腸易激綜合征專家共識意見》[5]中IBS-D相關診斷標準,患者近3個月內每個月至少3 d出現反復腹痛或腹部不適癥狀,排便后腹痛或腹部不適癥狀全部緩解;發病時排便頻率明顯增多,且大便性狀明顯改變。中醫符合《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6]中肝郁脾虛證辨證標準,癥狀表現如下:少腹拘急、腹痛即瀉、胸脅脹滿,便下黏液、腸鳴矢氣、納呆腹脹,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緊。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自愿參與;參與本研究前未服用影響本次治療結果的藥物;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其他消化系統疾病;伴有肝、腎、內分泌等功能異常;依從性差,無法完成本次研究者。
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口服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S10960040,規格:210 mg/粒),2粒/次,3次/d;另服用馬來酸曲美布汀分散片(浙江昂利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882,規格:0.1 g/片),1片/次,3次/d。連續服用28 d。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研究組聯合痛瀉要方治療,組方如下:木香6 g、炒白術10 g、香附10 g、茯苓15 g、砂仁6 g、白芍20 g、陳皮10 g、白扁豆10 g、醋柴胡10 g、防風10 g、枳殼10 g、炙甘草6 g。腹痛嚴重加白芍用量至30 g,另加高良姜12 g;久瀉加升麻15 g;食少納差加焦山楂15 g,炒谷芽20 g。將組方內藥物加水煎煮取汁450 ml,于早、中、晚服用,150 ml/次。與對照組一致均連續服用28 d。
①總有效率:依據《中醫臨床病癥診斷療效標準》[7]中療效判定標準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排便頻率及大便性狀均恢復正常為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排便頻率及大便性狀較治療前好轉為有效;臨床癥狀、排便頻率及大便性狀均無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及治療28 d后對患者少腹拘急、腹痛即瀉、胸脅脹滿、便下黏液等癥狀進行評估,采用0~6分評分法,0分為無癥狀,2分為癥狀較輕,4分為癥狀中度,6分為癥狀較重。癥狀越輕總評分越低。③結腸黏膜5-HT3受體表達:兩組患者均行結腸鏡檢查后,于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取組織標本2塊放入裝有RNA保護液的凍存管內,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方法檢測治療前及治療28 d后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黏膜5-HT3受體表達。④不良反應:包括口干、過敏性皮疹等。
研究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少腹拘急、腹痛即瀉、胸脅脹滿、便下黏液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少腹拘急、腹痛即瀉、胸脅脹滿、便下黏液證候積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5-HT3受體mRNA表達豐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5-HT3受體mRNA表達豐度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5-HT3受體mRNA表達豐度比較
研究組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2例口干,1例過敏性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32%(3/41)。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84,P=0.078)。
中醫學無IBS-D具體病名,根據其癥狀表現將其歸結為“腹痛”、“泄瀉”范疇,認為該病病位在肝、脾、胃及大腸。脾在五行中屬土,喜燥惡濕,為后天之本,且脾主運化升清,是氣血生化源頭;肝主疏泄,可助脾胃運化谷物。若肝氣失和,導致郁結不疏,橫逆克脾,當脾失健運,則升降失調;當素體脾虛時,飲食不節則傷脾土,進而引發泄瀉[8]。對于IBS-D患者而言,肝氣郁結、情志失調、疏泄失常為引發該病的外因,是致病之標;脾胃虛弱為內因,是致病之本[9]。患者發病開始為肝郁所致,隨著病情發展導致脾虛,因脾虛無法運化,進而發病。故在中醫治療中以疏肝理氣、健脾滲濕為基本治法。
馬來酸曲美布汀分散片是調節胃腸道運動節律的藥物,在胃腸道運動中具有抑制及興奮作用,其藥理作用通過調節鉀離子與鈣離子通道,達到調節胃腸平滑肌細胞興奮性的作用。若胃腸動力較差,可通過抑制腎上腺素釋放達到增加運動節律的目的;胃腸動力較強時,則通過抑制乙酰膽堿釋放達到抑制平滑肌運動的目的[10]。故馬來酸曲美布汀分散片在IBS-D治療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腹痛、腹脹、排便困難等癥狀。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屬微生態制劑,此種益生菌在腸道中占據腸道黏膜表面,形成生物學屏障,可有效抑制致病菌入侵,保護腸道黏膜,安全性高[11-12]。
痛瀉要方始載于《丹溪心法》,具有補脾柔肝、祛濕止瀉之效。組方以炒白術、醋柴胡為君藥,其中炒白術可健脾燥濕,醋柴胡疏肝解郁;白芍與陳皮共為臣藥,白芍具有緩急止痛、柔血養肝之效;木香、香附、茯苓、砂仁、白扁豆、防風、枳殼為佐藥,木香、香附可調氣止痛、疏肝解郁;茯苓、白扁豆燥濕化痰;砂仁、枳殼行氣調中、醒脾和胃;防風清熱解表、祛風止痙;炙甘草為使藥[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總有效率較高,少腹拘急、腹痛即瀉、胸脅脹滿、便下黏液證候積分較低,表明與單純西藥治療相比,聯合痛瀉要方治療可獲得確切療效,患者各中醫癥狀均得到有效緩解,有助于減輕患者痛苦。研究組治療后5-HT3受體mRNA表達豐度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痛瀉要方聯合西藥治療可有效降低結腸黏膜5-HT3受體表達水平,分析其原因為5-HT3受體與胃腸道運動及感覺聯系最為密切,主要作用于腸至腦的信息傳遞,IBS-D患者體內5-HT通過與5-HT3受體結合在內臟中的高敏感及腹部不適等腸道異常癥狀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5-HT3受體還可能介導5-HT與中間神經元突觸興奮性的神經傳導,促進膽堿能神經元釋放乙酰膽堿,從而促進腸道蠕動[15]。
綜上所述,痛瀉藥方聯合西藥在治療IBS-D中療效確切,可減輕少腹拘急、腹痛即瀉等中醫證候,降低結腸黏膜5-HT3受體水平,有助于促進胃腸運動,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