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澤,廖八根,韓曉峰,梁國興
(廣州體育學院運動醫學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500)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AIS)是指脊柱的側彎角度在45°以下,且處于生長發育期,導致多數患者不宜進行手術治療。國內學者研究表明[1]:AIS發病年齡在10歲以上,骨骼發育尚未成熟,是青少年期常見的骨關節系統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占所有脊柱側彎的74.7%,占青少年總數的2%~4%。對癥支持治療是AIS患者中常用的治療方法,雖然能改善患者癥狀,但是遠期預后較差,治療周期較長,難以達到預期效果[2]。特定運動療法是臨床上常用的物理治療方法,通過低強度的牽伸和力量訓練發揮核心穩定、緩解癥狀等作用,能降低畸形、預防側凸的發生。因此,本研究探討了特定運動療法在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中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選擇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齡10~14歲,平均(12.19±1.53)歲;病程1~6月,平均(3.29±0.31)月;病灶部位:胸段21例,腰段19例,胸腰段2例。觀察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10~15歲,平均(12.32±1.56)歲;病程1~7月,平均(3.31±0.34)月;病灶部位:胸段19例,腰段20例,胸腰段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臨床診療指南》[3]中AIS臨床診斷標準。②影像學X線檢查確診。③符合常規治療/特定運動療法適應證,且患者均可耐受。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骨骼遺傳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者。②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器質性疾病及惡性腫瘤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治療。指導患者佩戴矯形器,每天佩戴20 h以上,連續使用6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特定運動療法治療:①活動柔韌性訓練。正確指導患者頭部進行活動度訓練,斜方肌拉伸、背部拉伸、貓狗式拉伸;加強患者核心力量訓練,包括卷腹、平板、橫橋及瑜伽球訓練。②呼吸訓練。正確指導患者在呼吸模式下進行呼吸訓練(呼8吸8),吸氣時需夾緊臀部,上旋骨盆(想象將一個水桶向后倒水),待達到極限時呼氣并保持骨盆穩定;該訓練能同時訓練呼吸及激活核心肌群。③PSSE訓練。從站立開始,正確指導患者良好的模式,加強患者反向牽引練習;根據鍛煉需要加入輔助小工具,加強軀干的強化訓練,結合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訓練姿勢,加強健康宣教,強化日常生活訓練,進而達到預防側彎進展,減少手術。治療6個月后對患者效果進行評估。
①側彎度數及旋轉角度分級。根據側彎度數及旋轉角度對患者治療前、治療后進行分級。0級:側彎度數<10°,旋轉角度Ⅰ度;Ⅰ級:側彎度數10~20°,旋轉角度為Ⅰ~Ⅱ度;Ⅱ級:側彎度數21~35°,旋轉角度為Ⅱ~Ⅲ度;Ⅲ級:側彎度數36~45°,旋轉角度為Ⅲ度以上[4]。②脊柱cobb角、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兩組手術前、手術后6個月行X線檢查,測量患者cobb角;兩組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采用VAS評分對患者疼痛進行評估,量表總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明顯[5]。

兩組治療前側彎度數及旋轉角度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6個月后0級、Ⅰ級病例數多于對照組, Ⅱ、Ⅲ級病例數少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側彎度數及旋轉角度分級比較(n,%)
治療前兩組脊柱cobb角、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6個月后脊柱cobb角、VAS評分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6個月后脊柱cobb角、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脊柱cobb角、VAS評分比較
近年來,特定運動療法在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6個月后0級、Ⅰ級病例數多于對照組,Ⅱ、Ⅲ級病例數少于對照組(P<0.05),說明特定運動療法能改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中分級,利于患者恢復。特定運動療法屬于一種物理干預方法,包括[6]:三維自我矯正、日常生活訓練、矯正姿態的穩定,該方法能穩定生長發育期脊柱側凸曲線。通過有效的運動干預能改善患者cobb角,亦可改善背部不對稱。同時,該運動方法基于三維自我練習下的三維穩定矯正,能減輕繼發性肌肉不平衡和相關疼痛,亦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7-10]。本研究中,兩組治療6個月后脊柱cobb角、VAS評分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6個月后脊柱cobb角、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特定運動療法能改善脊柱側彎,減輕患者疼痛。
綜上所述,特定運動療法用于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中能改善側彎度數及旋轉角度分級,減輕患者疼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