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權,關宇健,陳家華
(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麻醉科,廣東 東莞 523900)
脛骨骨折屬于臨床常見骨科疾病,分為脛骨平臺骨折及脛骨干骨折[1]。脛骨骨折疾病患者臨床表現為疼痛、腿腫脹、異常動度、畸形等癥狀,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質量[2]。對脛骨骨折患者,臨床通常采用手法復位、固定及骨牽引等方案,患者圍手術期選擇合理麻醉方案,能有效保證患者手術順利完成[3]。為提高患者麻醉效果,本研究對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本院診治70例脛骨骨折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本院診治70例脛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簽署知情相關同意書,確診為脛骨骨折者,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手術禁忌證者,其他骨科疾病者,血液免疫疾病者,嚴重肝腎疾病者,心理精神疾病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24例,女11例;年齡22~66歲,平均(39.38±11.62)歲;ASA分級為Ⅰ級23例,Ⅱ級12例;體重指數(20.19±5.19)kg/m2。研究組男25例,女10例;年齡23~65歲,平均(38.75±10.96)歲;ASA分級為Ⅰ級22例,Ⅱ級13例;體重指數(21.08±5.28)kg/m2。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檢查與對應處理,對照組予以全麻,手術前靜脈通道開放,動態監測其血壓、心率等體征,選擇全麻誘導,舒芬太尼0.3 μg/kg,咪達唑侖0.03 mg/kg,羅庫溴銨0.6 mg/kg,丙泊酚1.5 mg/kg,呼吸機通氣;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超聲輔助股神經阻滯麻醉,選擇仰臥位,腹股溝消毒后,高頻探頭在腹股溝相關韌帶股動脈的波動點,確定股神經,選擇平面內技術,股神經予以濃度0.375%羅哌卡因15 ml,持續泵注丙泊酚4 mg·kg-1·h-1,瑞芬太尼0.1 μg·kg-1·min-1,順阿曲庫銨2 μg·kg-1·min-1,至手術前30 min。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經驗豐富麻醉醫生操作。
觀察分析兩組臨床麻醉相關指標(蘇醒時間、拔管時間與麻藥用量情況),觀察兩組患者麻醉前及15 min、30 min的MAP(平均動脈壓)和麻醉前及拔管30 min的疼痛程度(采用VAS量表評估,分值為0~10分,10分表示劇痛)情況[4]。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包括嘔吐惡心、寒戰等情況。

干預后,研究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與麻藥量均比對照組少,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麻醉相關指標比較
麻醉前兩組MAP、疼痛度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MAP麻醉15 min、麻醉30 min均比對照組高;研究組拔管30 min疼痛度比對照組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MAP與疼痛度比較
研究組嘔吐惡心等不良反應比對照組少,但兩組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脛骨骨折屬于常見骨外科疾病,通常采用切開復位固定、微創等手術方案[5]。對脛骨骨折手術患者選擇科學、合理麻醉方案能有效保證手術完成,并提高手術麻醉舒適度,利于術后恢復[6]。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輔助股神經阻滯麻醉被應用于臨床,為提升療效,本研究對脛骨骨折35例患者應用超聲輔助股神經阻滯麻醉干預效果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與麻藥用量均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MAP均比對照組高;研究組拔管30 min疼痛度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證實患者應用超聲輔助股神經阻滯麻醉干預,能有效縮短蘇醒時間,保持生命體征平穩,麻醉舒適度更好。原因為研究組患者應用超聲輔助股神經阻滯麻醉干預,神經阻滯麻醉能有效抑制機體應激反應,并改善患者心肌氧合情況,降低不良事件發生[7]。但股神經位置表淺,需要超聲輔助進行神經與組織定位,利于神經阻滯準確進針,提高阻滯成功率,且其不需要神經反射尋找,可提高舒適度。臨床采用超聲輔助股神經阻滯聯合全麻干預,止痛效果良好,符合手術需求,并穩定手術中血流動力學,患者蘇醒及恢復時間比較快,臨床麻醉用藥劑量更少[8]。同時,本研究結果中,研究組患者嘔吐惡心等不良反應比對照組少,但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證實患者應用超聲輔助股神經阻滯麻醉,不會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脛骨骨折患者應用超聲輔助股神經阻滯麻醉干預,能有效縮短麻醉蘇醒時間,緩解疼痛度,對機體影響較小,患者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