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進,沈鳳祥
(1.淮濱縣人民醫院兒科一病區,河南 淮濱 464400;2.許昌醫院兒科,河南 許昌 461000)
新生兒呼吸衰竭是兒科常見急危重癥,低氧血癥是其主要表現,若未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會導致新生兒出現慢性肺疾病,并且當急性發作時易導致新生兒因缺氧而致死,嚴重威脅著新生兒生命安全[1]。因此,在臨床中需依賴機械通氣以輔助患兒進行呼吸,以改善患兒呼吸困難癥狀。氣管插管及傳統機械通氣是目前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最常用的兩種通氣方法,但傳統機械通氣治療多以較高潮氣量及較高呼氣峰壓以改善患兒通氣,且操作復雜,治療費用較高,極易出現肺部感染等不良情況,加之新生兒耐受性較低,導致臨床應用受限[2]。故尋求更安全有效的通氣方式成為臨床醫患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持續正氣壓通氣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種給氧治療方法,已廣泛應用兒童呼吸疾病治療中,其主要利用患兒自主呼吸功能進行輔助通氣治療,且利于降低氣管插管及機械通氣治療中肺炎發生率,更利于改善患兒預后[3]。但連接持續正氣壓通氣系統裝置多樣,包括面罩、鼻咽導管、鼻塞等,而其中鼻塞式持續正氣壓通氣正逐漸被應用于臨床。但目前針對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應用于新生兒相關研究并不多見。鑒于此,本研究觀察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及預后。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新生兒94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47例。對照組男28例,女19例;胎齡28~37周,平均(33.15±1.21)周;生產方式:剖宮產31例,順產16例;出生體重1.5~4.2 kg,平均(2.58±0.35)kg。觀察組男26例,女21例;胎齡28~36周,平均(33.06±1.15)周;生產方式:剖宮產29例,順產18例;出生體重1.3~4.1 kg,平均(2.52±0.33)kg。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納入標準 ①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4]中新生兒呼吸衰竭相關診斷標準。②新生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先天性心臟病者。②伴有嚴重感染及休克癥狀者。③通氣治療時間<24 h者。
1.3.1 綜合治療 常規檢測兩組患兒心率、呼吸、血壓、經皮血氧飽和度、血及電解質等指標;清理呼吸道痰液,保持呼吸道暢通,糾正機體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營養支持并進行抗感染治療。
1.3.2 對照組 行常規機械通氣治療,經氣管插管后,使用紐邦 E-200呼吸機,將其調整為間歇同步正壓呼吸模式,呼氣峰壓調整為16~25 cmH2O,呼氣末壓控制為4~6 cmH2O,吸氧濃度為45%,呼吸頻率設置為40~60次/min,通氣治療過程中根據患兒臨床表現及血氣分析適當調整呼吸參數。
1.3.3 觀察組 行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使用嘉美科技生產的CPAP-B氧療機,并與各管道及濕化裝置連接。選用適宜鼻塞,經患兒前鼻庭插入后進行固定,呼氣末壓控制為4~6 cmH2O,氧氣濃度設置為34%~51%,氣體流量應控制在4×呼吸頻率×(5-8)L潮氣量,通氣過程中根據患兒臨床表現及氣血分析,適當調整呼吸參數,直至將呼吸機撤出。
①療效。評價標準:顯效:呼吸困難、紫紺等癥狀消失,血氣分析恢復至正常水平,呼吸衰竭在24 h內完全糾正;有效:呼吸困難、紫紺等癥狀明顯改善,血氣分析明顯改善,但未恢復至正常水平,呼吸衰竭在48 h內完全糾正;無效:呼吸困難、紫紺等癥狀及血氣分析未有改善,反有加重趨勢,呼吸衰竭在48 h內未糾正。總有效=顯效+有效。②血氣指標。分析患兒治療前及治療24 h后動脈血氣指標,包括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及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③并發癥。包括肺出血、呼吸機相關肺炎、氣胸、肺氣漏等。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觀察組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對照組PaCO2比觀察組高,PaO2、SaO2比觀察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53%(12/47),其中呼吸機相關肺炎4例,肺出血3例,氣胸4例,肺漏氣1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51%(4/47),其中呼吸機相關肺炎1例,肺出血1例,氣胸2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觀察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21,P<0.05)。
新生兒呼吸系統發育尚未完全,尤其以早產兒較為嚴重,肺容量及功能殘氣量較小,當肺部出現感染后或其他疾病導致肺泡萎縮,極易誘發新生兒出現呼吸衰竭,使新生兒出現呼吸困難、紫紺等典型癥狀[5]。呼吸衰竭主要是指多種原因誘發肺通氣或換氣功能出現嚴重障礙,正常氣體交換無法進行,致使機體處于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狀態,繼而引發一系列生理代謝及功能紊亂等情況[6]。因此,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關鍵在于改善換氣及通氣功能。
常規通氣雖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對操作技術要求較高,且具有一定創傷性,對患兒損傷較大,因此,在臨床中尚無法廣泛開展[7]。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觀察組低,并發癥發生率比觀察組高,且PaCO2比觀察組高,PaO2、SaO2比觀察組低,表明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效果優于機械通氣治療。究其原因為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是一種存在新生兒自主呼吸功能時采取的人工通氣法,吸氧時能夠通過持續氣流產生氣道正壓,使肺泡處于開放狀態,利于減少氣道阻力,繼而使患兒在進行呼氣時使用小的吸氣功力即可得到足夠的供氣壓,促使其處于不斷擴張狀態,避免因患兒肺內負壓發生肺泡塌陷情況[8-9]。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能夠增強肺泡穩定性,減輕肺泡內液體滲出及肺水腫,并且利于增加肺泡氣體交換面積,及時糾正患兒通氣/血流失衡情況,利于降低PaCO2,提高PaO2,從而改善缺氧狀態[10]。并且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屬于一種無創治療技術,對新生兒損傷較小,利于降低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可有效改善新生兒血氧分壓,縮短機械通氣治療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治療效果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