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宜平,陳立婧,周旭捷
(1. 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2.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科學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上海 201306)
生物調控是水庫水質調控技術的一種,魚類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能夠維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水體氮磷營養負荷[1-2]。實施科學合理的魚類調控對水庫水質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一定范圍內,魚產量穩定并具有一定蘊藏量,能對水質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水體富營養化容易造成藻類大規模暴發,影響水質安全。1989年,Xie等[3]提出了廣受關注的“非經典生物操縱”理論,即通過投放濾食性魚類鰱、鳙魚,直接攝食水體中的藻類,從而控制藻類水華。由于鰱、鳙魚具有特殊的濾食器官,能攝食絲狀藻類或形成群體的藻類,且對藍藻毒素有較強的耐受性,通過放養鰱、鳙魚,能有效抑制藻類生長與繁殖,控制藻類水華[4-5]。
為了使非經典生物操縱具有明顯的控制藻類水華的效果,要保證鰱、鳙魚對藻類的攝食利用率高于藻類的增殖速率。因此,每個水體都要根據自身情況,尋找一個合適的鰱鳙生物量臨界閾值[6]。在淺水水域中,鰱、鳙魚放養密度以50 g/m3為宜,主要放養鰱魚,鰱鳙比例控制在7∶3左右,并通過捕撈,能夠有效控制富營養化[7]。在武漢東湖,為了有效抑制水華的發生,鰱、鳙魚的放養閾值為46~50 g/m3[8-9]。Kajak等[10]研究發現,鰱魚放養密度在30~90 g/m3時,Warniak湖中的藻類數量大幅下降。在深水水域中,適當加大鰱、鳙放養密度,同時增加鳙魚數量,會加強藻類控制效果[11]。陳來生等[12]在千島湖曾進行的圍網養殖試驗,在鰱鳙放養50萬kg以上,鰱鳙放養比例為1.5∶1,經過3年的試驗,水華消失。
運用鰱鳙魚非經典生物操縱抑制藻類水華已在東湖、巢湖[13]、月湖[14]、千島湖等地取得成功。金澤水庫水域面積小,水力停留時間短,取水水質受流域影響大,庫內藻類主要來源于外界,利用鰱鳙魚濾食作用控制藻類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需根據水庫生態學特點,制定相應的鰱、鳙放養措施。
金澤水庫共調研到魚類種類29種,根據食性可分為濾食性、肉食性、雜食性和草食性。由表1可知,四種食性類型在數量上變化較大,2017年肉食性魚類數量最多,2018年濾食性魚類數量最多,2019年雜食性魚類數量最多;但從重量上看,濾食性魚類占絕對優勢,2017年—2019年濾食性魚類重量占比分別為89.42%、89.64%和83.90%,這主要因為濾食性魚類是鰱魚和鳙魚,體型較大;綜合來看,濾食性魚類相較于其他食性占據優勢。

表1 金澤水庫魚類數量和重量百分比Tab.1 Number and Weight Percentage of Fishes in Jinze Reservoir
由圖1可知,在2019年之前,李家蕩與烏家蕩之間設置了圍網,由于圍網的阻隔作用,2017年和2018年魚群多集中在李家蕩,僅有小部分魚類可能從破損的圍網中進入烏家蕩。2019年,由于圍網的拆除,魚群明顯向烏家蕩移動聚集。

圖1 金澤水庫魚群分布情況Fig.1 Fishes Distribution in Jinze Reservoir
金澤水庫自太浦河取水,太浦河連接太湖,近年來,東太湖TP濃度升高,藻密度也呈上升趨勢[15]。因此,現階段金澤水庫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太浦河來水營養鹽含量高、藻密度大。在難以控制污染源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增加藻食生物的方式控制藻類水華,而鰱、鳙魚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可直接濾食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研究表明,要使鰱、鳙魚發揮控藻作用,抑制藻類的繁殖,需確保水體中具有足夠的鰱鳙魚量[16]。由于鰱、鳙魚自行繁殖需較高的流速(1.0~1.5 m/s),在湖泊、水庫中需人工投放鰱鳙魚苗,其投放量應根據水體中供餌能力來確定[17]。

如果不大量移走魚類,營養鹽只是從湖泊的一個營養庫暫時地轉移到了另一個營養庫,而這些營養鹽的一部分肯定將再循環及被后續的光合生產再利用。鰱、鳙魚生長速度快,易于捕撈,適時捕撈可從水體中去除大量營養鹽。由表2可知,金澤水庫鰱魚從2齡長到3齡,體重增長最多,為673 g,體長增長了10.4 cm;同樣的,鳙魚也是從2齡長到3齡體重增長最多,為938 g,體長增長了7.2 cm。因此,金澤水庫鰱、鳙魚從2齡長到3齡,生長加速度最大,3齡以后體重增長減緩,對藻類的濾食率也比小于3齡的魚類降低。金澤水庫鰱鳙魚3齡后可以開始捕撈,此時,鰱魚平均規格為體長36.8 cm,體重約為1 100 g,鳙魚平均規格為體長42.8 cm,體重約為2 800 g。
2019年12月前,水庫魚類捕撈采用的是分散式捕撈的方法,每月用絲網、地籠網的方式小規模捕撈,捕撈的魚類數量少,規格參差不齊(表3)。2019年底在水庫投放鰱鳙前進行了大規模捕撈,能夠將超過生長拐點的鰱鳙集中捕撈上來,捕撈的效果得到提升,因此,集中捕撈是水庫經過對比后改進的捕撈方式。

表2 金澤水庫鰱、鳙魚生長情況Tab.2 Growth of Silver Carp and Bighead Carp in Jinze Reservoir

表3 金澤水庫魚類捕撈情況Tab.3 Fisheries in Jinze Reservoir

圖2 金澤水庫進出水藻密度Fig.2 Inlet and Outlet Algae Density in Jinze Reservoir
調查了2017年—2019年水庫進水口和出水口的藻密度,結果如圖2所示。金澤水庫藻類屬于外源輸入型,藻類主要來自太浦河,進水口藻密度大。與進水口相比,除2018年,出水口藻密度呈下降趨勢:出水口2017年和2019年下降比例分別為14.12%和27.71%;按3年的平均值來看,水庫進水口藻密度為855.61萬cells/L,出水口藻類密度786.05萬cells/L,出水口藻密度較進水口總體下降了11.63%。根據研究,水庫西北角和東岸是庫區的高藻區域,由魚群分布情況(圖1)可知,魚類聚集區域也主要是在水庫高藻區域,這是因為濾食性魚類會向藻類聚集區域移動濾食藻類,結合水庫進出水藻密度變化情況,鰱、鳙魚調控措施在控藻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需物理、化學和生物技術(有益菌、水草、控藻魚)的協同。
2.4.1 生物多樣性
采用香農威爾指數(H)和均勻度指數(J)評估水庫生物多樣性。如表4和表5所示,出水口浮游植物與浮游動物生物多樣性均高于進水口,浮游植物香農威爾指數3年平均提升了25%,均勻度指數提升了27%,浮游動物香農威爾指數3年平均提升了23%,均勻度指數提升了26%,說明金澤水庫的各項調控措施能夠提高生物多樣性,且各物種的密度值分布更均勻。

表4 金澤水庫浮游植物生物多樣性Tab.4 Phytoplankton Biodiversity in Jinze Reservoir

表5 金澤水庫浮游動物生物多樣性Tab.5 Zooplankton Biodiversity in Jinze Reservoir
2.4.2 能量和生物量金字塔
由圖3可知,金澤水庫生態系統的能流主要在4個營養級之間流動,沉水植物、底棲藻類、浮游植物和碎屑完全占據營養級I;淡水寡毛類、水生昆蟲和浮游動物完全占據營養級II,鲴魚、鰱魚、鳊魚和一些其他魚類主要占據了營養級II;所有魚類均部分占據了營養級III;占據營養級IV的主要為鲌類(翹嘴紅鲌),少量鯰魚、鱖魚和長吻鮠也占據了營養級IV。由表6可知,除2017年,水庫各營養級生物量的分布呈金字塔型,即占據底層營養級的生物其生物量最大,逐級依次減小。

圖3 金澤水庫營養級分布Fig.3 Trophic Level Distribution in Jinze Reservoir

表6 金澤水庫各營養級生物量(單位:萬kg)Tab.6 Biomass of Each Trophic Level in Jinze Reservoir (Unit:104 kg)
實施魚類生物調控,大量放養的鰱、鳙魚直接增加了金澤水庫第II 營養級的生物量和在整個食物網中的比例,使得金澤水庫中的小雜魚生物量減少,而鲌類等生物量增加,各種魚類的捕食者和食餌生態位重疊指數下降。各主要魚類的相互作用中,鰱、鳙對鲌的促進作用增強,鲌對鯽、麥穗魚和刀鱭等以及刀鱭對浮游動物的抑制作用減弱,鳙對浮游動物的抑制作用增強。這些影響,使金澤水庫食物鏈結構更趨合理。
針對水生物種類組成、數量變動和生物生產力等方面進行調查和研究,掌握天然餌料生物和魚類的年際變動情況,估算漁產潛力。
對于營養鹽含量高、藻密度大的水體,在難以控制污染源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增加藻食生物的方式控制藻類水華,鰱、鳙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可直接濾食藻類,適用于金澤水庫。為了確保放養魚類的成活率,需對兇猛魚類進行控制。兇猛魚類控制后,可以考慮投放一部分鲴魚類,能夠加速水體營養物循環,從而凈化水質[16]。
要使鰱、鳙魚發揮控藻作用,抑制藻類的繁殖,需確保水體中具有足夠的鰱鳙魚量[16],一般鰱、鳙資源量需在漁產潛力的30%以上,在淺水水域以放養鰱魚為主。根據目前金澤水庫的漁產潛力、營養鹽及藻類情況,至少需保留鰱、鳙魚10萬kg,鰱鳙放養比例為5∶1,放養規格約為300~500 g/尾。
鰱、鳙魚生長速度快,易于捕撈,通過捕撈超過生長加速度最大值的鰱、鳙魚,可從系統中移走大量營養鹽。金澤水庫鰱、鳙魚從2齡長到3齡,生長加速度最大,3齡以后體重增長減緩,對藻類的濾食率降低。因此,金澤水庫鰱、鳙魚3齡后可以開始捕撈,此時鳙魚類平均規格:體長為42.8 cm,體重約為2 800 g;鰱魚類平均規格:體長為36.8 cm,體重約為1 100 g。
目前,通過放養鰱、鳙魚,進行魚類水質凈化調控在金澤水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水庫出水藻密度降低,魚類控藻效果良好;另一方面,庫內生物多樣性提升,食物鏈結構趨于合理,有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今后,也將根據水庫生物資源的變化情況,不斷地對魚類水質凈化調控措施進行優化,確保其發揮良好的調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