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躍
(遷西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遷西 064300)
食用菌雙棚出菇模式是一種冷棚模式,但相對溫室建設成本低,畝投資僅僅1.5 萬元以內,且運行成本低,控溫通風效果好,在溫度35 ℃~-5 ℃區間,都可以找到適宜食用菌品種進行出菇管理。但在運行中有一些技術要領。
雙棚,簡而言之就是雙層冷棚,一低一高,或者一里一外,棚高差距0.5 m 以上。配套的是雙膜和雙層遮蔭網。外棚改進后用于保溫,為三塊膜,兩塊在棚兩側,距地表1 ~1.5 m。一塊蓋頂,用于保溫。蓋頂膜與擋風底膜重疊30 cm。內棚一般用一層遮蔭網和一層塑料膜,一般同時使用。外網用于高溫季節降溫。所以外網和外膜一般不同時使用。配套設施還包括內棚頂部薄膜外加一條微噴水帶,用于氣溫超過30 ℃時用水蒸發降溫。理論基礎就是一層0.1 mm 塑料膜可以提高5 ℃,兩層可以提高15 ℃,但兩層之間需要有0.5 cm 以上空隙。一層六針加密遮蔭網可以降溫5 ℃,兩層降低10 ℃,每層之間距離50 cm 以上。水蒸發吸收周圍熱量,一般依據水溫和氣溫差降低一半,比如35 ℃氣溫和18 ℃水溫,可以降溫8.5℃。水微噴降溫調控田間氣候效果很好,但常常受到水壓力不足限制,一個三寸水泵只能帶2 畝地,相關壓力罐采用可能是破解之法。
栗蘑又名灰樹花、舞茸,屬于中溫品種,出菇溫度為16 ℃~28 ℃,覆土栽培可以出四潮菇,所以一般出菇期4 個月。因此菇農研發出雙蔭單膜三帶出菇模式,內棚寬4 ~4.5 m,棚高1.5 ~1.8 m,外棚4.5 ~5 m,棚高2 ~2.3 m,長度30 ~40 m。氣溫穩定通過15 ℃開始排菌,在河北遷西一般是4月中下旬,采用坑槽排菌,每排6 ~7 棒,每坑70 ~80 棒。排菌覆土后在菇床放兩排水帶,微噴補水保持土壤濕潤,20 d左右開始原基,7 ~10 d 長成采摘第一潮菇。4月~6月中旬,只用一膜一網,保溫為主。菇床補水時輔助適度通風。6月下旬溫度偏高,經常超過30 ℃,這時外棚架設遮蔭網,同時在兩棚之間架設微噴帶。晴天中午10:00 ~下午3:00,棚內高溫超過30 ℃,開始用棚頂水帯微噴水降溫,保持地表溫度不高于23 ℃。有時極端天氣1 ~2 d 高溫,棚外氣溫40 ℃,外棚遮蔭網表面達到50 ℃,采用這種設施還可以保持地表23℃出菇。只有連續四五天以上高溫40 ℃才會導致栗蘑休眠。以上雖然以溫度為主進行描述,但光溫水氣四因子的滿足才可能高產。
羊肚菌是近年發展起來的珍貴品種,屬于低溫性,出菇適宜溫度5 ℃~23 ℃,利用土壤發菌和出菇,一般發菌期2 個月,出菇期2 個月。經常是冬季和早春出菇。我們設計雙膜單蔭三帶出菇。棚的建設如栗蘑棚。京津冀區域一般10月中下旬播種,播種后10 ~15 d 排放營養袋。單層薄膜和遮蔭網,少量通風。地表一般不用黑色地膜覆蓋。一直到3月初,加扣外膜出菇。雙膜保溫提升10 ℃,關鍵是既可以降低白天溫度,又保持晚上5 ℃以上。一直到4月中旬,氣溫升高,需要加強通風,可以考慮撤掉外膜并換成遮蔭網。但需要在高溫天氣用棚頂水帶降溫,確保地表20 ℃以下。此設施在35 ℃氣溫2 ~3 d 天氣下羊肚菌出菇。4月中下旬~5月上旬,許多菇床陸續采摘完畢,需要加緊搶時機排菌栗蘑或者黑皮雞樅。羊肚菌與栗蘑輪作關鍵是有半個月重合期,這不利于栗蘑高產,所以雙膜一蔭模式較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