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琦
當下的兒童,大多享受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關愛,是“泡在蜜罐子里長大的一代”。但是,在鄉村,還有這樣一些兒童,由于各種原因,他們自幼被家人忽視冷落。作為未成年人的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身心無人關愛,生活無人照應,行為無人管教,在心理和行為上逐漸出現了偏差,并且問題日益嚴重,可能發展為令人擔憂的“問題兒童”。
父母離異后多半關系惡劣,一方離開家庭開始新的生活,另一方自暴自棄,基本不履行照顧和養育兒童的責任義務。家庭的離散和父母的不聞不問讓兒童感受到親人的冷漠和生活的無助,沒有安全感,稚嫩的心靈留下深深的傷痕和陰影,導致了日后性格的孤僻和人格的缺陷。
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把兒童單獨留在家里,或是由老人照顧,或是托付給鄰居,有的甚至無人照管。這類留守兒童尚處于生活不能獨立自理、處事不能明辨是非的年齡階段,溫飽、安全、健康以及個性的成長充滿了很多不確定性,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比較大。
父母自身受教育不多,他們不僅不重視兒童的教育,而且性格暴躁,常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成長中的過錯。有的甚至要求孩子以武力的方式解決和小伙伴之間的紛爭。錯誤的人生觀和負面的言傳身教形成了兒童不良的個性基礎,給學校教育帶來很大的阻力。
綜合分析上述情況,盡管學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問題的呈現方式不同,但究其根源都是由于學生童年失愛。在生命最初幾年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是最為重要的土壤,是兒童身體成長和心理素質形成的重要環境。
1.物質補缺。
大多失愛兒童因生活無人照顧而缺衣少食。一個饑腸轆轆的人,人生的目標就是找到食物果腹。只有當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才會走上自我實現之路。教師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給失愛兒童,叮囑他們天冷添衣,注意衛生;在辦公室里常備點心,給沒吃早餐的兒童一點溫暖;以獎勵的方式把學習用品給有需求的兒童,既保證了他們能和別的同學一樣正常學習,又保護了稚嫩敏感的童心。
2.心靈關懷。
失愛兒童多半是心理孤獨的,他們期待得到別人的關注,卻又不知該用怎樣的方式表達,于是,常會在課內外有意地違反紀律,引發一些小狀況,以吸引同學的注意。面對這些“惡作劇”,常規的批評教育是難以奏效的,甚至會引發逆反和對抗,讓原本的小事件愈演愈烈。因而,教師要改變教育方式,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包容,課上冷靜處理,點到為止,課后個別談心,噓寒問暖。我們相信,每一個兒童都是值得被期待的,成長與變化需要時間,需要耐心等待。
1.家校互動架心橋。
對于長期在外打工的家長,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電話、微信,向他們反饋孩子近期的表現,雖隔著時空,也能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另一方面,建議他們每周定期錄制在外生活和工作的小視頻發給學校,通過視頻和孩子聊天,讓孩子知道父母在外打拼的艱辛和不易,隔著屏幕感受他們不能當面表達的愛。
2.真誠溝通喚良知。
對于生活在一起卻沒有盡到養育職責的家長,學校德育處組織開展“一封家書”親子活動,引導學生在信中大膽說出自己對父母的愿望和合理需求,如希望媽媽早上不要睡懶覺,能給自己做一頓早餐;希望爸爸改掉火暴脾氣,不要動不動就訓斥打罵自己等。我們建議家長讀完兒童的信,在文末進行回復,以敦促他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正視應盡的職責。
3.分享經驗補短板。
面對因無助而對孩子放任不管的家長,學校借助家長會、微信群、公眾號等平臺,交流家庭教育成功案例,分享家教經驗方法,對兒童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給出好的建議以供參考。在這里,學校不僅培育兒童,也在培育著家長,為他們補上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課。
一是精神滋養。學校爭取到新華書店的大力支持,精心布置了紅領巾書屋,及時更新書目,補充書源,學生可以在這里自由借閱喜歡的讀物,接受經典的滋潤;德育處攜手集團總校共同舉辦“入學儀式”“成長儀式”“畢業典禮”等活動,讓失愛兒童在莊嚴隆重的儀式氛圍中感受被關注的溫暖和成長的意義。二是心理輔導。開放心理咨詢室,請校外心理咨詢教師輪流值班,對心理有偏差、性格有缺陷的兒童進行一對一的專業輔導;組織學生到校外德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通過現場觀看案例、聆聽法治講座、模擬沙盤游戲等活動,深切體驗青少年失足面臨的后果,接受法治教育。三是愛心幫扶。聯合城區學校,每年秋季定期組織冬衣捐贈愛心活動,向上級申請為困難學生減免午餐費和校服費,并發放特困生生活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