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靜
“經典解碼”作為具有可操作性、個性化和創造性特征的思維工具,旨在幫助學生借助經典作品,通過特定的思維途徑,實現學生思維品質的飛躍。
所謂經典解碼,是指以名家經典作品為研究對象,通過解譯名家的思維方式和表現形式,啟發學生創意地解讀或演繹經典作品,進而引導學生走向自我創造的思維工具之一。解碼不是對經典的褻瀆,而是在經典的基礎上讓兒童進行新的創造。
“經典”是學生創意學習的重要資源。通過對經典的反復研究,解析經典的獨特“密碼”,了解其獨特的表現手法、深刻的思想,感悟其豐富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以自己的方式運用經典的“語言”,進行模擬重構或者創造性建構,這就是兒童“解碼”經典的過程。從思維發展的角度來看,它又分為三個階段:解譯、模仿、變構。
語文教材中的經典選文具有典型的示范性。然而,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既意味著優秀、典范,也意味著多元的解析維度和多層次的解析難度。如何做到更有創意地解析和傳承經典的典范意義及價值?學校開發了系列“思維工具”,經典解碼就是序列之一。
唯有經典作品,因為其形式的典范性、內涵的豐富性及手法的創造性,在學習和解讀方面的價值和啟示,絕非普通文學作品可比擬。正如在藝術領域,人們公認的事實“說不盡的達芬奇”“說不盡的畢加索”一樣,文學方面的經典作品當然也是如此,如“說不盡的唐詩宋詞”“說不盡的《紅樓夢》”等。正因為“說不盡”,所以選擇經典作品“解碼”,才能真正有趣、有味。
經典解碼的第一個層次是運用廣泛聯結的思維方式,解譯經典密碼。如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第2 課《丁香結》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這篇課文是作家宗璞的經典作品。作者沒有被“丁香”這一愁怨的意象所束縛,在丁香鼓鼓的花苞中悟出了一份生命的豁達。那么,為什么借助“丁香”這個意象?生命為什么應該“豁達”?于是,筆者設計了系列學習任務:(1)作者是如何因花悟情的,又是如何跳脫出丁香愁怨的象征的;(2)比較所寫植物與志向之間的關系;(3)尋找作者創作的地點,猜測作者寫作時的心情。
另一層面,學生通過研讀宗璞的生平,研究她的其他散文,如《紫藤蘿瀑布》,以及本文的原文,通過聯結思維了解到作品創作的個人語境與社會語境,基本實現作品解讀的語境解碼。這樣通過多層次聯結,使得兒童得以深度理解本文的核心內涵以及“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經典解碼的第二個層次是模仿,即以自己的方式運用經典的“語言”,進行模擬重構。對經典的解譯只是一個起點,要最終實現兒童的自我編碼,還需要模仿和變構創造的過程,需要程序性思維來搭建跨越經典的腳手架。
以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習作7 的內容《我的“自畫像”》為例,根據以往的學情分析,學生在描寫人物肖像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千篇一律的現象。因此,在教學時,引用經典童詩,打開學生的思維,將學生在美術課程“經典解碼”的收獲遷移到語文課程中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經典解碼中基于個人方式的解譯模仿,當然還不是經典解碼的最終目的。如果說,基于個人方式的解碼重構,還只是實現了對經典作品的個性化演繹,其基本特征還主要是模仿性的。那么,經典解碼的第三個層次就是在前兩個層次基礎上的變構、創造。
“校園植物詩畫圖鑒”活動大體體現經典解碼的上述特征。活動計劃要求,讓學生根據語文教材中的植物意象,融合科學、美術等課程的知識,按照季節順序,以“按照經典找植物—按照植物配經典—按照植物創詩文”的活動順序,從理解、演繹到創作,從解碼到變構,實現對“經典”的超越,實現學習的創意性跨越。
以“竹”的個案為例。如學習《竹石》這首詩歌以后,讓學生通過在網上查找竹子的資料,翻閱相關書籍,梳理傳統詩歌中“竹”的內涵,以及傳統中國畫中“竹”的形象,實現“竹”的意象解碼,再讓學生在校園內觀察竹子,加深對竹子精神的了解。之后,學生通過詢問花匠工人,了解校園種植“竹”的地點、目的和原因,了解梅蘭竹菊“四君子”的特性,實現“竹”文化深度解碼。在對“竹”的充分解碼基礎上,模仿鄭板橋《竹石》,寫一首贊美竹子的小詩或者短文,結合自己了解校園里竹子種植的經歷,實現對“竹”的個性化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