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興
(寧夏大學,寧夏銀川750000)
消除貧困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標。我國貧困人口數量龐大,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不同時期采取了不同的扶貧戰略,貧困人口不斷減少,減貧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在我國已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要求在2020年確保全部貧困縣摘帽和貧困人口脫貧。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擺脫貧困,扶貧路愈加難走,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問題愈加突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完成現階段扶貧開發工作,必須要全面落實精準扶貧任務[1]。
固原市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核心區,也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集中了寧夏約50%的貧困人口,是寧夏唯一的全域貧困市,作為寧夏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從改革之初就是國家扶貧開發的重點地區。因此,寧夏要想實現全面脫貧,走上小康之路,就必須解決固原市的深度貧困問題。長期以來,在政府的反貧困努力下,固原市脫貧攻堅取得了巨大成效。截至2018年底,固原市的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7%,僅2018年固原市就有56 個貧困村摘帽、5.2 萬貧困人口脫貧。隨著全面小康時間節點的臨近,脫貧攻堅進入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深度貧困區,下一步扶貧工作難度加大,扶貧成本提高。同時由于面臨各種外部沖擊,如自然災害、失業等,導致返貧現象也時有發生。
基于固原市經濟發展現狀和脫貧現狀,下一步減貧路如何走才能幫助其徹底消除絕對貧困是一個重點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固原市的貧困現狀及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符合寧夏現實的扶貧路徑,有利于將精準扶貧與固原市的發展結合起來解決區域性的整體貧困,也為改善其他地區貧困狀況提供一些借鑒,對有針對性的制定和調整反貧困政策、提高扶貧精準性具有重要意義。
固原市地處我國西部地區,土壤貧瘠、生態脆弱、交通不便、常年干旱缺水,盡管改革開放后,固原市的扶貧工作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受自然條件和交通狀況的影響,其經濟發展仍存在許多問題,整體經濟水平不高,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差,吸引外資能力弱,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缺乏資金和承擔繁重的債務,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致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阻礙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除收入水平低下之外,固原市在教育、醫療、生活質量等方面也表現出了嚴重缺失。人才的缺乏導致教育資源嚴重短缺;醫療衛生事業投入不足,醫療服務水平低,且沒有形成完善的醫療衛生網絡,造成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突出;現有最低生活保障資金覆蓋面窄、保障程度低,使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對貧困人口的帶動能力有限。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但固原市地處深度貧困區,農業仍是其主要產業,產業基礎薄弱,新產業發展緩慢、發育不充分,經濟效益不高。農業方面,缺少合適的農機器具,水利設施較落后,沒有形成能夠發揮特色優勢的農產品;工業方面,工業發展滯后,規模不足,生產的產品運輸成本高,對外開放程度低,難以通過工業化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此外,選擇的扶貧產業容易出現短期扶貧效果明顯,但長期競爭力差的特點;現有產業大多沿著高速公路布局,深度貧困村的產業覆蓋率低,且產業結構單一、缺乏市場前景,對該地區的帶動能力較差,缺乏可持續、抗風險能力強的產業支撐貧困群眾脫貧致富[2]。
由于貧困人口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地區,內生動力不足,主動脫貧意識較弱,積極性還沒有被調動起來,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現象。部分貧困群體習慣貧窮,思想懈怠,完全依靠扶貧政策和駐村干部,依靠政府的最低保障金生活,不愿依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收入,更進一步出現了“干部干、群眾看”“干部熱、群眾冷”的現象;部分貧困戶由于所處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落后,發展生產要素短缺,發展信心不足,無法擺脫原來的貧困狀況,更無法突破自身局限實現脫貧致富;還有部分貧困戶文化素質水平不高,勞動技能比較低,自身認識有限,精神匱乏,不能適應新時代現代化生活,對技能培訓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培訓效果不佳,無法掌握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技能,另外教育的缺失也讓不少家庭出現了世代貧困現象。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最大的短板,致貧原因復雜,這些被動脫貧的思想更是導致內生動力不足,嚴重影響了脫貧攻堅進程。
在扶貧政策的帶動下,固原市貧困狀況明顯緩解,扶貧工作總體上取得了顯著成效,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但通過分析仍能發現在脫貧攻堅進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扶貧力度有待加強。只有針對問題提出一些具體的符合固原市現狀的反貧困政策,促使減貧政策惠及到更多貧困戶,才能讓深度貧困地區的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助力寧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手段。在加大扶貧力度“輸血”的同時,更要強調“造血”,因此現階段要統籌產業扶貧的各種政策措施,培育產業,進一步提高經營性收入。
3.1.1 利用自然資源,推動產業發展 充分利用固原市發展產業的自然條件,聚焦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大力扶持地方經濟產業,因地制宜發展“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夯實產業扶貧的根基。現階段我國正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在去除過剩產能的同時,要繼續培育新興產業,深度貧困地區盡管自然條件比較差,經濟發展落后,但是其大部分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能夠為新興產業提供原材料。由于工業發展不發達,這些地區的生物資源沒有遭到破壞,農產品更是綠色天然產品。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觀念的改變,對天然農產品的需求大幅上升,用好貧困地區的農業資源能夠進一步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此外,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不少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西部地區,深度貧困地區地處偏遠山區,工資水平較低,恰好能夠為這些產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3.1.2 加強龍頭企業帶動,實現多方合作共贏 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好“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聚焦市場需求,創新生產組織方式,多渠道搭建創收產業,建設高端產業增收鏈,加強龍頭企業在脫貧攻堅中的帶動作用,推動合作社的發展。在產業扶貧實施過程中引入龍頭企業,將貧困地區的特色優質產業納入產業鏈,同時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通過入股合作社、土地流轉等方式將市場、企業、貧困戶的利益聯結起來,實現多方合作共贏。
3.1.3 推動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各地區間聯系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在基礎設施方面持續投入資金,充分發揮固原市的資源優勢,特別是補齊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短板,便利的交通條件不僅能加強固原市與其他地方的聯系,也能為實體企業輸送各種資源,使其與外部形成貿易、資金通暢流動的局面。另外,針對不同地區區位條件,配套完善的相關設施,如在適宜進行旅游開發的地區,除建設便利的交通干線外,還應重點改造住宿、餐飲等必要設施,同時注重農旅結合發展,將休閑農業和旅游業結合起來,有效促進本地貧困群眾就業,改善貧困狀況。
3.1.4 產業扶貧和金融扶貧相結合,增強“造血”能力 將產業扶貧與金融扶貧結合起來,加強金融扶貧力度,開發專門針對貧困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信貸產品,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加強對貧困戶的風險保障。通過給予建檔立卡戶補貼、貼息等優惠政策,使其獲得金融機構信貸支持,承擔相對較低的借貸風險,增強貧困家庭參與扶貧產業的信心,滿足其融資需求;通過現代化金融服務,吸引帶動更多民營資本、社會資金進入扶貧領域,真正增強扶貧過程中的“造血”功能[3]。
產業扶貧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通過完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龍頭企業帶動,充分挖掘地區優勢,有利于促進特色優勢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進一步拓寬貧困戶增收致富的路徑,實現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
在扶貧進程中,要積極調動貧困人口的主動性,培養貧困群體自我發展能力,充分發揮他們在脫貧進程中的主體作用。只有貧困群眾自身有脫貧內生動力,有徹底擺脫貧困的信心并愿意為之付出勞動,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脫貧致富。
3.2.1 關注精神貧困,發揮扶貧干部的力量 堅持扶貧先扶志,關注貧困人口的“精神貧困”,幫扶干部要正確處理自身和貧困戶的關系,加強思想引導和政策宣講宣傳,必要時入戶分別開展指導工作,幫助貧困戶消除懶惰懈怠思想,擺脫外部依賴思想,強化脫貧光榮意識,樹立脫貧致富早日邁向小康生活的遠大志向,注重提高其自身發展能力,堅決杜絕“政策養懶人,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
3.2.2 加強技能培訓,提高人力資本水平 結合本地需求整合資源,依據當地特色產業開展實用貧困群眾技能培訓或者定向就業培訓,同時加強技能培訓保障,讓培訓資金落到實處,讓培訓收到實效;擴大“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項目的覆蓋率,提高回報率,使更多人愿意接受職業技能教育,讓其通過培訓掌握一項或多項勞動技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以此來提高其人力資本水平、培養其發展能力。隨著知識體系的建立,現有貧困人口可能從事更高回報率的工作,進一步適應社會需求,依靠自身能力改善貧困狀況,加強脫貧信心。
3.2.3 重視健康,提高貧困人口身體素質 重視貧困群體的健康狀況,良好的身體素質能進一步加強其自力更生的意愿。幫助貧困群體培養良好的衛生、飲食習慣,加強安全防范,減少不必要的身體疾病和意外傷害;逐步完善貧困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醫療服務水平,保障專項資金的使用,加大大病救助力度,減輕醫療負擔,降低就醫成本,避免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加強預防體系建設,預防各種疾病的突發;健全貧困村的醫療衛生保障機制,確保所有人都參保,實現醫保全覆蓋。
3.2.4 加強生活質量保障,激發發展活力 繼續提升貧困地區人口的生活質量,加強偏遠地區和外界的聯系,保證一定的開放度。基于政府制定的“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如固原市是嚴重缺水地區,飲用水困難,政府要持續增加公共財政支出,加強自來水建設;繼續進行農村地區危房改造,開展異地扶貧搬遷,或者通過提供廉租房來改善其住房條件。此外,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的互聯網建設,提高互聯網的使用率和覆蓋率,拓寬信息渠道,讓貧困群體能夠通過網絡進一步實現社會互動,激發內部發展潛力和活力。
應進一步建立貧困家庭的精準識別機制,幫助貧困家庭識別可能面臨的風險沖擊,減少其長期貧困,減輕家庭的貧困脆弱性。應結合事后減輕貧困和事前預防貧困的措施,從貧困戶的整體福利水平出發,在提升貧困人口獲得收入和防范風險能力的同時,加強對教育、健康、生活質量等水平的保障,提高扶貧資源的針對性,增強政策的有效性和減貧的穩定性,鞏固扶貧成果。
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踐行黨組織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為主的“兩個帶頭人”工程,培養創業致富帶頭人,實行脫貧攻堅責任制,建立精準幫扶機制,落實定點幫扶責任,充分發揮“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的作用,有效識別貧困人口,通過因地制宜、因戶因人施策,創新扶貧工作方式,幫助貧困人口尋找出路,拓寬其脫貧致富路徑,保障貧困地區的貧困群眾全面脫貧[4]。在動員社會各種力量進行幫扶的同時,積極調動貧困人口自身的積極性,幫助其挖掘自我發展的潛力,除社會保障兜底外,盡可能地為其提供發展的機會,確保貧困人口能依靠自身能力走上致富之路,使貧困戶實現真脫貧、已經摘帽的貧困人口不返貧。
推動脫貧攻堅縱深發展,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統籌結合起來,多方主體共同參與,有效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依托振興產業帶動城鄉融合發展,鞏固產業發展成果,通過補齊公共服務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提高貧困村貧困戶的民生保障水平,提升其可持續脫貧能力[5];通過政策支持和大量配置性資源的提供,為貧困戶擺脫貧困提供優良的外部環境,加強鄉村建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早日實現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