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清
(中共白銀市委黨校,甘肅白銀730900)
主體一致是說兩大戰略的制定主體、實施主體、參與主體都是一致的。兩大戰略相關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主體和實施主體都是黨和政府,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都需要發揮全體人民的力量。內容共融是說鄉村振興戰略包含了脫貧攻堅。作用互構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脫貧成效為鄉村振興減輕了壓力,并且脫貧攻堅的運作經驗可供鄉村振興借鑒;二是適應鄉村振興的思想、理念以及原則可以運用到脫貧攻堅的行動中來,與鄉村振興相匹配的政策、資源都可以當作決勝脫貧攻堅物質方面的保障,從而順利實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
雖然靖遠縣政府的政策文件中早已納入鄉村振興戰略,但是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缺乏成熟而清晰的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的思路和做法,更沒有規劃如何因地制宜、協調推進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另外,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性質和地位的異質性進一步加劇了兩者銜接的困難。
由于鄉村振興戰略目前正由整體規劃向微觀施策轉變,所以兩大戰略的體制機制在實踐中往往容易出現斷鏈的情況。一方面政策銜接難。靖遠縣目前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效果之所以差,銜接實踐比較零散化和隨意化,是因為缺乏關于兩大戰略有效銜接的細則和實施方案;另一方面組織銜接難。雖然全縣抓脫貧攻堅的工作格局已經形成,也有健全的組織保障,但尚未形成全縣系統抓鄉村振興的工作局面[1]。
產業發展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也是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但根據調查顯示,靖遠縣用于脫貧的產業發展前景堪憂,面臨諸多困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產業發展效益品質低下。大多鄉村企業缺乏對農產品再加工的創新科技,高質量的綠色農產品很少,各地區的休閑旅游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和服務普遍比較低端、粗放。二是產業要素聚集不足。靖遠縣各鄉村的產業基本都缺乏金融服務的支持、缺少資金的支撐。鄉村產業缺少讓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流入的暢通渠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所需要的用地供給不足,而農村空閑土地的利用卻低效、粗放。三是產業鏈條不健全。一產多以原材料供給為主,缺乏從產地到餐桌的完整鏈條,向后延伸不充分;二產兩端連接不緊密,農產品缺乏精深加工,且加工轉化率很低,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程度低;三產發育不足,產業融合層次低,鄉村價值功能開發不充分,農戶和企業間的利益聯結不緊密。
調研發現鄉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鎮,農村的“空心化”“過疏化”現象嚴重,大多數鄉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兒童及殘疾人,農村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尤其缺乏科技、經營等各類人才,鄉村產業的激勵保障機制因為人力資源的不足而無法健全。鑒于上述原因,要實現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必須豐富農村的人力資源,培養農村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
推動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相銜接,作為主體的農民其積極性很重要。但在實踐中,農民的內生動力嚴重不足,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由于靖遠縣是欠發達地區,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底子薄、資源少,多數村集體經濟整體質量差、規模小,帶動脫貧致富的能力弱,難以實現組織化動員。二是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關系難以協調。靖遠縣廣大農民群眾對鄉村振興工作參與度低,部分貧困戶對鄉村振興的文件精神理解不深,自我脫貧意愿差,且仍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等、靠、要”思想。在鄉村振興工作上更多是政府在唱“獨角戲”。
在調研中發現,為了快速見成效,靖遠縣的扶貧資金大多投向了周期短但是見效快、易評估的項目,鮮少考慮后期鄉村振興戰略的資金需求,致使扶貧資源被白白浪費;雖然有一部分產業發展產生了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但缺乏長足的發展空間,而且產業發展千篇一律,同質化現象嚴重,加上缺乏對市場前景和市場風險的預估,給鄉村振興階段的產業發展帶來了潛在風險。
要實現靖遠縣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需要立足靖遠縣的客觀實際,抓住重點、補齊短板、健全機制。
3.1.1 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一是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在全縣層面優化統籌產業發展,可以根據各個鄉村不同的發展狀況、不同的資源稟賦來發展具有靖遠特色的種養殖、特色食品等鄉土產業,推動形成產鎮融合、產村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二是大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統籌全縣資源來創建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讓更多的產業要素聚集到一起,用多樣性的業態發展和模式來推進產業發展,實現各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2]。三是努力打造產業園區。把更多的優惠政策、更優質的要素、更多更好的企業集中到一起,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一批特色產品基地。基于全縣來培育一批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建設一批功能多樣、設施完備的園區景點。四是提高農業產業發展的質量。根據農村新業態及產品品牌等各類標準,培養一批有影響力的、叫得響的企業品牌,創造一批屬于靖遠鄉村的特色產品品牌。
3.1.2 打造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儲備人才資源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振興。在脫貧攻堅階段就要開始打造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為之后的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動能。首先,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積極探索政府購買培訓服務方式,支持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為依托,以生產技能、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農業信息化、金融知識、經營管理知識等為主要內容,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其次,在農業科技人才引進方面,靖遠縣應實施“引才戰略”,每年力爭從高校剛性引進高學歷的涉農專業技術人才,充實靖遠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再次,在返鄉下鄉創業人才培育上,根據返鄉下鄉創業者特點和創業不同階段的需求,依托符合條件的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分類組織開展創業意識培訓或創業能力培訓。
3.2.1 補齊發展短板,夯實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靖遠縣各鄉(鎮)特別是深度貧困鄉(鎮)要搭乘脫貧攻堅政策的“順風車”,加強電力、道路、通信、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四抓四促”為抓手做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改善人居環境。在脫貧攻堅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促進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3]。
3.2.2 消除農民的精神貧困,培育鄉村振興的持續內生動力 一是促進集體經濟建設,探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與提高農民組織化相結合的途徑,積極推動村集體與村民“聯產聯業”“聯股聯心”,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二是要結合靖遠縣當地人文特點,通過農民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形式,加強扶智和扶志,培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3.3.1 健全制度保障機制,做好精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制度銜接融合工作 一是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組織工作機制,著力抓好組織保障工作,縣一級負責組織保障,鄉、村兩級因地制宜,落實好精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具體銜接工作。二是實現體制機制的融合,把精準脫貧攻堅中的有效機制繼續用于鄉村振興,并建立一套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協調發展的機制。三是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各方面的承接工作,實現從精準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過渡。四是統籌歸并用于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攻堅的一切農用資金,做到兩大戰略資金的整合[4]。
3.3.2 構建合理的、科學的利益聯結機制 實現兩大戰略有效銜接的關鍵環節是保證農民的長期增收。靖遠縣在推進產業扶貧的過程中,要保證利益鏈的完整性,讓貧困群眾公平、合理的享受全產業鏈的增值效益。積極完善“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獲租金”、入股“分紅”等渠道實現“家門口”獲得收入。積極開展以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以股份制合作社為載體,加快建設農村集體經濟,保證穩定的收入渠道。
3.3.3 加快形成區域合作聯動機制 全縣各個鄉(鎮)應從更長遠的視角規劃產業脫貧攻堅工作。建議統籌規劃,市縣兩級齊頭并進,支持資源互補,特色資源明顯的地區尤其要探索區域合作聯動發展機制,整合統籌配置區域間的資源要素,分層錯位建設市場體系,分工協調上下游產業鏈布局,形成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的合作共享機制,最終實現特色資源開發方面各有側重、優勢互補、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