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川
(甘肅省張掖市水務局農村供水管理中心,甘肅張掖734000)
農村飲水安全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2018年年底,張掖市農村居民飲水水量、水質、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證率均達到驗收標準。本文對今后如何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探索工程長效運行機制提出如下思考。
張掖市地處河西地區中心區域,現轄甘州區、山丹縣、臨澤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高臺縣、民樂縣,總面積超過4 萬km2,總人口超過120 萬人。張掖市降水較為稀少,水資源相對匱乏,年降水量僅為140 mm,“十三五”期間通過管網延伸、水源置換等工程措施共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77 項,累計完成投資2.28 億元。截至目前,共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80 處(集中式供水廠129 處),建立了從“源頭”到“龍頭”的工程管理體系,農村飲水安全“三個責任”“三項制度”得到有效落實,維修養護和應急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自來水普及率、集中供水水費收繳率、計量設施安裝率進一步提高,全市96萬農村群眾生活飲用水保障水平達到95%以上,實現了農村自來水全覆蓋,群眾生活飲用水水量、水質、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證率4 項指標均符合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退出驗收標準,有力促進了農村群眾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張掖市要不斷探索工程長效運行機制,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來保障飲水安全,確保打贏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戰。
應成立脫貧攻堅飲水安全保障工作小組,將農村飲水安全作為做好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務,不斷增強做好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1]。進一步落實縣(區)政府主體責任、行業部門監管責任、供水單位運行管理責任及農村飲水安全管理機構、辦法、經費“三項制度”,明確工程覆蓋范圍內鄉(鎮)、村、社和用水戶的責任和義務,簽訂工程管護協議,加強鎮村兩級水管員培訓力度,完善工程“最后一公里”管護機制,不斷提高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管理水平,確保農村飲水安全有機構和人員管理,有政策支持,有經費保障。
把水質安全作為農村供水的重中之重,張掖市建成水質監測中心6 處,配備專業檢測人員22 名,要進一步加強水質檢測人員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水質檢測人員專業技術水平。所有供水工程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要求,對感官性和一般化學、毒理學、微生物學、消毒劑等指標確定檢測頻率,建立水質檢測檔案,每季度定期在政府網站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2]。督促千噸萬人水廠配備常規9 項指標檢測設備,按要求每日開展水源水、出廠水檢測,通過供水單位日常自檢、省市縣疾控、環保部門的隨機抽驗檢測,及時掌握飲用水水源環境及供水水質變化情況,確保農村群眾飲水安全。
積極協調配合環保部門爭取省級環保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專項補助資金,統籌財政資金,保證農村飲用水供水工程水源地保護和污染防治專項投入。按照《甘肅省農村飲用水供水條例》要求,配合環保部門全面完成全市農村飲用水工程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按要求落實好水源地保護和污染防治措施。協調相關縣(區)合理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工程管護范圍,落實水源保護制度,規范設立地理界標和警示標志,全面推進工程水源地保護規范化建設,從源頭上確保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進一步加大備用水源及供水設施建設力度,合理確定水源地、技術路線、供水規模,盡可能地降低因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對供水保證率和水質的影響。
結合“十三五”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項目建設,堅持問題導向,破解瓶頸制約,統籌謀劃,因地施策,貫徹“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合理確定水源和供水工程設施布局,以城鄉一體化和規?;l展為方向,堅持“能集中就不分散、能大則大、能延則延、能并則并”的原則,同時將部分縣(區)單村供水問題、管網老化問題、信息化建設等問題一并納入“十四五”農村飲水安全規劃編制中,通過對集中式供水廠管網的延伸改造,將供水范圍內的單村式供水工程全部接入集中供水廠統一管理,深化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向“安全型”“穩定型”“高效型”轉變。
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通過多渠道爭取項目,整合相關項目資金,大幅提高“十四五”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國家和省級補助資金比例,著力解決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資金需求。建立農村飲水安全水費收繳制度,不斷加大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維修管護資金投入,分年度逐步對老舊供水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完善消毒、凈化、檢測等配套設施,推廣普及智能水表,加快農村飲水安全智能化管控改造工程實施進程,不斷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供水運行管理成本,提高供水利用率。
積極探索推進供水體制改革,通過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創新管理服務模式,簽訂村社供水合同,明確供水單位和用水戶的權利義務,通過實施集中化大規模水廠建設,信息化系統建設、手機繳費系統開發、探索“村表總控、戶表精控”管理方式,安裝“物聯網+水表”,試點水廠專業化管理,企業化運作模式,逐步推進“成本+微利”的水價改革,落實階梯水價的制度,將管理與服務、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進一步降低供水成本,提高供水利用效率,增強農村用水戶的節水意識,建立惜水、愛水、護水的觀念,促進用水戶形成良好的用水習慣,進一步規范供水用水行為,不斷提高農村飲水安全管護水平,建立工程長效運行機制[3]。
農村供水保障是一項長期任務,應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法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強化責任擔當,從根本做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農村居民長期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使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成果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