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鐘山
(榆中縣三角城電灌工程水利管理處,甘肅榆中730100)
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對促進農業節水、提高用水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采用高效且可行的手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并非對農業水價進行簡單的調整,而是有多方面的考慮。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對節省用水具有積極作用。農業為我國水資源應用較多的行業,占據總量的60%以上,但我國農業用水效率偏低,節水潛力很大。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我國社會大眾生活質量不斷提升,通過節約農業用水來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工業勢在必行。應通過綜合方法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盡量緩解我國用水難的問題。二是對促進農業生產改革具有積極作用。糧食安全與國民生計息息相關,還與國家安全有很大關系。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主要目標便是確保水利維護資金到位,保證水利工程健康穩定運作,促進農田水利高效運用,保證我國糧食安全[1]。三是對促進農業長足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能夠切實減少水資源應用量,有助于保護環境,推動農業健康穩定發展。
從20 世紀80年代開始,三電灌區的水價經過多次調整,水價從最初的0.08 元/m3調升到現行0.395 元/m3,目前水價已達到了農民能夠承受極限,但是該價格明顯低于供水運行成本,從而導致相關單位入不敷出,年年虧損。在水價中,電費占據45%左右的比重。據調查顯示,農民能夠承受的價格為2151~2439 元/hm2,如果灌水量在6000 m3/hm2左右,那么水價便是0.359~0.406 元/m3。一直以來,高揚程泵站工程的具體操作與運行處在以行政為中心的狀態,水費沒有按照成本價收。在當前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較小和農業收益較差的狀況下,水商品無法依據市場經濟規律收取成本[2]。
三電灌區工程的修建時間是20 世紀60年代初,因為改造資金不足,工程長期欠缺維修,通過幾十年的運行,年老失修,導致供水功能下降。另外,田間配套資金匱乏,致使水利工程效益無法發揮出來。相關單位所收取的水價標準顯著低于成本水價,只能保證灌區工程簡單運行。隨著灌區農作物種類的不斷變化,灌區工程不配套現象越發嚴重,導致灌溉面積越來越小。工程老化與配套問題導致灌水費用不斷增多,使灌溉成本越來越大。影響農民灌水熱情,嚴重阻礙灌區經濟效益提升與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基于此形成惡性循環,水費無法實現全部征收,導致相關單位的經濟效益減少。
將三電灌區取水許可9800 萬m3當作是最高用水總量紅線,而水權制度改革確定的年配水量7390 萬m3作為農業供水總量控制目標,分解農業水權。將登記在冊的耕地面積當作基點,把水權核定到82 個行政村以及27 個農民用水者協會。在健全計量設施的前提下,做到精確配水與終端計量,漸漸落實分作物類型定額配水。
合理應用財政資金,大力改造灌區末級渠系與量水設施,構建一個行之有效的工程體系,實現準確配水。保證灌區末級渠系工程的完好率達標,一般不能低于80%,渠系水利用系數從當前的0.57 提升到0.73[3]。
加強農業供水價格成本監督與審計工作力度,通過提高財政補貼、增加灌溉面積、保證配水量等措施降低灌溉水運行成本,且適當的增加農業水價,讓執行水價和運行成本水平相一致。構建分類價格政策,對不同的農作物收取不同的供水費用。在實施定額管理的前提下,構建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推動農業節水工程長足發展。
多種途徑籌集資金,比如財政支持、超定額累進加價、落實分類水價、構建農業節水獎勵制度以及節水精準補貼制度等。通過獎勵種植用水大戶與農民用水戶協會,加快農業節水技術推廣應用,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壟膜溝播與滴灌,保證農業用水戶的熱情以及經濟效益。另外,積極鼓勵農民用水自治,大力調整產業種植體系[4]。
大力建設農民用水者協會,構建基于農民用水者協會為中心的新型農業供水管理結構。另外,制定管理民主、產權明確的末級渠系工程產權制度,把優化以后的末級渠系工程產權交由農民用水者協會,讓農民用水者協會變成末級渠系工程的管理主體、完善主體以及產權主體,切實實現農民用水自治的目標[5]。
應在工程改造與體制創新的前提下,漸漸落實骨干水利工程水價加末級渠系水價的用水終端水價。另外,構建行之有效的農業產權制度,其中包含總量控制制度與定額管理制度,實現依據定額用水,全面落實經濟激勵制度,構建確保工程穩定運行和促進農民用水者協會穩定發展的灌區運行制度,確保水資源得以合理運用以及相關單位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綜上分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依舊存在幾點問題,其中比較典型的是高揚程灌區運行成本高,現行水價已達到農民承受極限;灌區資金投入不足,導致末級渠系配套率低等問題。為了保證農業健康穩定發展,加強對存在問題的分析勢在必行,只有找出問題的具體原因,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保證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有效性,相關部門可以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配套完善末級渠系,提高水利用率;完善水價形成制度,逐步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建立農業節水精準補貼制度和節水獎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