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磊 張 良 劉明年 黎武生 周慶友*
(武寧縣農業農村局 江西 武寧 332300)
種子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優質的種子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提高農戶的種植產量和農業生產效益[1~2]。自《種子法》 頒布實施以來,農作物品種管理工作成為各級農業部門的重要職責,對規范品種生產、經營、推廣,維護品種選育者、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合法權益,提高種子質量水平起到了推動作用[3]。與此同時,種子經營主體多元化,種子經營方式、流通途徑逐漸發生變革,農業部門的品種管理工作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們對武寧縣農作物品種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調研,并提出相關解決對策,旨在促進武寧縣農作物品種管理規范,保障農業用種安全。
1.1 農作物種子經營主體發生巨大變化。1978 年,國務院第98 號文件要求從中央到地方把種子公司和種子基地恢復和建設起來,實現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專業化、種子加工機械化和種子質量標準化,實行以縣為單位統一供種(即“四化一供”時期)。自此,武寧縣種子公司逐步開展了種子繁育工作,并長期負責為全縣提供農業生產種子。2000 年12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的實施徹底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國有種子公司壟斷經營的局面,種子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慢慢形成,種子經營方式、流通途徑逐漸發生變革(即市場經濟產業發展時期)。至今,武寧縣種子公司更名為種子管理局,已經不再開展種子繁育工作,不再經營種子,只開展種子試驗、品種推廣和種子市場監管等業務。商品種子由各大種子公司自主經營。隨著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完成,種子管理體系和法律體系的逐漸健全,種子市場的開放,武寧縣種子市場迅速發展,呈現出品種多樣,特性不一,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常規種種類繁多的情況。據市場調查,武寧縣每年市場上銷售的水稻品種就有100 多個,并且每年更換、增加新品種。
1.2 主要農作物品種試驗示范成效顯著。近年來,武寧縣開展了水稻品種示范展示項目、再生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優質水稻、玉米、油菜品種比較試驗等工作,在主要農作物品種管理上取得了很大成效。確保了近幾年武寧縣品種年更換率20%以上,良種科技貢獻率50%以上,主推品種推廣面積占全縣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80%以上,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武寧縣水稻種植面積37.5 萬畝,推廣優良品種畝增產10%,畝增產水稻45 kg,全縣水稻年增產1 687.5 萬kg,增加經濟效益4 556.25 萬元,真正實現了水稻單產、總產、米質明顯提高。
2.1 未審先推。因新品種新異,市場空白,種植效益好,個別農戶在未經試種的情況下,擅自使用未經審定的水稻種子,個別種子經營者為了追求利益,冒著給農業生產帶來較大安全隱患的風險,外調自認為的“好品種”,以試種、示范的名義擅自銷售未經審定的種子。
2.2 越界種植。該情況偶發于玉米、蔬菜等本地區非大宗農作物品種。如市場監管發現,個別經銷商為了追求利益,銷售只適宜北方種植的玉米品種,結果出現提早開花、不結實現象。
2.3 品種來源多。一個經銷商和門市店可以銷售多家公司同一類型作物多個品種,經市場監管,有些農資店銷售的品種多達幾十個,讓購種農民難以選購,只能單方面聽從種子經銷商推薦或是盲目跟從他人,從客觀上來說,嚴重影響了優良新品種的推廣。
2.4 風險品種、退出品種仍在使用。由于農戶思想的固化和種植習慣等原因,當前少量農戶仍在使用風險品種和公示退出市場的品種。如黃華占在武寧縣種植風險極大,受稻瘟病影響損失巨大,武寧縣農業農村局每年發布公告提示農戶,但部分農戶仍堅持使用。如國豐1 號,2013 年江西省農業廳公告停止經營、推廣,2018 年本地市場上仍出現了該品種。
2.5 農作物轉基因監管工作和種質資源保護工作未“常態化”。轉基因農作物品種管理和種質資源保護是品種管理的一個新課題,也是種子法要求開展的工作。鑒別轉基因農作物品種和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工作需要相應的技術和技術人員。目前,武寧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以上條件都尚不具備,也未將這兩項工作列為“常態化”工作。
2.6 品種管理技術型人才缺少。品種試驗需要進行制定方案、安排品種、布置試驗、病蟲害管理、下田觀察、跟蹤記錄、收割測產、分析數據、總結經驗等工作,不能有半點馬虎和疏漏,需要吃苦耐勞且專業性強的技術性人才堅持不懈的開展。目前,武寧縣這類人才極其缺乏,且變動頻繁,流失嚴重,影響了品種試驗的開展和良種的推廣。
2.7 品種管理工作經費不足。近年來,隨著生產資料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品種試驗的開展成本也越來越大。省市農業部門安排的品種管理試驗本身就不多,而安排的項目資金一般都較少,大多僅2 萬~3 萬元,僅現代農業水稻品種展示10 萬元,部分項目資金根本不夠開展工作,只能本單位補虧。作為品種試驗的實施單位,如果缺少資金支持,僅依靠自身有限的事業經費根本無法長期持久的開展試驗工作。
3.1 提升職業道德,完善品種管理體系。種子市場的健全與否與企業、經營戶、監管人員息息相關,凈化種子市場,就是要依法監管企業、經營戶,提升監管人員素質。種子企業要與時俱進,提高法律意識、風險意識、服務意識,并從種子質量上提高品牌影響力,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種子經營人員應不斷提高職業道德,遵紀守法。監管部門要加大種子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指導農民購種用種,提高農民維護合法權益的意識,引導農民抵御虛假宣傳。
3.2 提高政府重視程度,加大工作經費投入。雖然一些地方法規規定,將品種管理工作經費納入到同級財政預算,但實際落實不到位,相關管理部門難以開展工作。因此,必須逐年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建立穩定的農業體系保障政策,將農業專業技術推廣體系人員的基本工資、績效獎勵、住房公積金、醫保金、失業保障金等工資福利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確保足額發放,以維護農業系統的穩定。
3.3 加大執法力度,建立良好市場秩序。一是嚴厲打擊品種管理違法犯罪活動,一經發現,嚴厲查處,切實保護品種選育者、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確保農業生產安全,推動種業健康發展。二是提高種子管理機構行政監管能力,如添加先進裝備,培訓先進的監測方法;三是聯合執法“常態化”,種子、植保、質監、工商、公安、廣電等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聯合執法機制,讓個別不法企業和不良商販無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