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麗雪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截至2020年3月28日我 國網民規模為9.04億,較2018年底新增網民750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4.5%,較2018年底提升4.9個百分點。而在國內網民的年齡結構中,20-29歲的占比最大,大學生都處在這個年齡段中。大學生個性鮮明,思想活躍,容易受到輿論環境的影響。現今,微博、微信、嗶哩嗶哩、抖音、快手等新媒體,是大學生爭先關注的平臺,新媒體不斷融合,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有積極向上的,也有消極負面的,這給高校大學生宣傳思想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
思想意識的引領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媒介環境下,輿論傳播環境復雜,高校思政工作開始向全面化和全媒體化發展。不能停留在校園的宣傳欄、報刊和課堂上,還要進入學生的社交平臺、網絡空間。對于一部分受西方敵對勢力影響的學生,會在網絡平臺小題大做、借題發揮,制作了混淆視聽的負面輿論,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監督和監管責任。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閱歷尚淺,人生觀價值觀也沒有完全成熟,政治判別力不夠敏銳,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增加了高校學生思想意識導向的難度。
高校的傳統宣傳思想工作主要集中在教室板報、校園宣傳欄、校園廣播、學報學刊以及學生團體組織的黨、團文化活動,以線下為主,空間拘束在校園內。而當下新媒體日益發展,校園內的宣傳欄、黑板報等發揮的宣傳效果日益消減。學生的注意力不再關注校園宣傳欄和黑板報,而是集中在手機的小屏幕。碎片化、虛擬性、不受時空限制的網絡信息傳播空間,讓言論更自由,網絡空間的思想引導成為高校思想宣傳工作的新陣地。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也由“導向性的線性傳播變為交互性的網狀傳播,客體不再依賴主體獲取信息,而且對主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受眾也由被動接收信息變成制造和發布信息,對傳統宣傳思想模式是一個強勁的沖擊。
新媒體融合、文化思潮多元,大學生發表個人觀點和維護個人權益的平臺不斷涌現。開放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大學生可以暢所欲言,且似乎不用對所發表言論承擔過多責任,這就造成了信息內容的良莠不齊,給相關部門網絡監管工作帶去一定的困難。且在媒體融合環境下,一些不當的或者過激的擴散迅速較快,處理不當就會產生輿情,最終演變成群體事件。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強調年輕人的思想價值導向和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必須通過教育引入引導。而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做好大學生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通過增強文化認同、加強社會協調、注重實踐修養相結合的實踐路徑,以實現工作的有效性。
媒體融合背景下做好大學生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途徑在于引導大學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只有引導大學生群體自覺接受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括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有效地增強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心理認同和情感認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文化教育功能,并通過新媒體方式和平臺,開展豐富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活躍、健康、豐富、有益的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大學生在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優化宣傳思想工作路徑。
從媒體融合背景下做好大學生宣傳思想工作的方法和路徑來看,除了學校的主體教育地位外,還應加強社會各方面的協同參與。大學教育不同于義務教育階段,是半社會狀態,學校與社會各領域接觸融洽,校企合作、大學生志愿者等銜接社會的活動較多,外部的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宣傳思想工作產生了重要影響。所以要加強大學生的宣傳思想引導,要加強學生作為社會公民的價值觀的培養,幫助其完成身份構建,具有社會責任感。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媒體融合背景下,理應探索建立強有力的輿論平臺和教育機制,努力凈化網絡社會環境,做好社會協作教育的頂層設計和制度支持,從根本上消除不利的社會環境對大學教育的負面影響。
隨著新媒體平臺在大學生的廣泛應用,組建一支專業的宣傳團隊,是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宣傳思想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高校主管部門應以學院推薦為主要方式,組建師生通訊員團隊和網絡輿論監督團隊并圍繞團隊的思想道德、業務能力等開展專業技術方面的培訓,幫助相關人員認識到媒體融合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沖擊和挑戰,提高相關人員的綜合能力。更主要的是,學校可以通過團隊與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的互動引導,保障學生宣傳思想工作的現實效果。
從大學生宣傳思想工作的有效性來看,社會實踐是媒體融合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大學生行為認同的轉變,強調在實踐中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必須在實踐教學中實現,即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實現知行統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新媒體平臺積極引導大學生,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水平,在社會實踐中,經歷實踐的考驗和經驗的磨煉。此外,還要注重實踐的制度保障,做好制度設計,引導大學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與自己的職業選擇結合起來。同時,在具體的實踐教學模式中,教師也應廣泛運用新媒體手段,加強學校理論教育與校外實踐的科學結合,學生不出校園即可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新媒體平臺參與實踐教學、志愿服務等,拓展大學生走出第一課堂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