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迪力·買吾蘭 (新疆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
新疆地區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居住分散,廣播電視覆蓋成本高、技術難度大,但在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服務于西部少數民族人民聽眾的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克服險阻,不斷發展壯大。此后,以多布點、多頻率的方式進行全疆信號覆蓋,基本保證了全疆少數民族聽眾的收聽需求。1994年底,新疆廣播的五種民族語言廣播同時上線,實現了數字化覆蓋。2000年實現了調頻發射,同期開展了在線網絡直播,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國際網站可以實現全球傳輸。在多年的發展中,新疆廣播已經發展為全國少數民族語種最多、播出時間最長的電臺。在播出內容方面,也從早期的翻譯漢語節目,發展為采、編、譯相結合,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運營模式。
新疆少數民族眾多。作為全國土地面積最大的省份,人口分布也最為分散,南疆地區的喀什距離首府烏魯木齊超過一千四百公里,相當于北京到南昌的距離。天然的地理障礙導致新疆地區尤其是南疆地區公共廣播電視系統覆蓋率低,受國界邊線廣播頻率影響較大。從1994年以來,相關部門加大了全疆廣播覆蓋的投入,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廣播是可靠、低廉、便捷的信息渠道,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對于宣傳黨的惠民政策、民族政策,豐富少數民族聽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南疆的不少地方,用大喇叭每日播放新疆廣播電視臺的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已經成為習慣。進入新時代,新疆少數民族語言廣播不僅要服務疆內的人民,還成為世界了解新疆、認識新疆的聽筒,成為地方少數民族與國家接軌的平臺,在對外交流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新疆的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在新聞資源的開放方面依賴于漢語廣播的新聞稿件,以新聞翻譯作為民族語言新聞節目制作的主要手段。在對《新疆新聞聯播》的譯制中,由于新聞報道手段的創新,以畫面代替文字敘述的比重越來越多,導致電視新聞轉譯廣播新聞有難度,加之少數民族語言在語速方面的差異,導致民族語言廣播新聞的質量不佳。在文藝廣播方面,民族特色呈現不夠,節目的創新性不夠,漢語廣播節目區別不大,面對央廣的民族語言廣播節目顯示出不小的劣勢,在南疆地區的收聽情況也遭受央廣少數民族頻率的嚴峻挑戰。
新疆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的從業人員中,大部分不是新聞、傳媒專業出身,在采、編、譯、播的相關工作人員中,基本都是半路出家,沒有經歷過廣播專業業務的系統培訓。新節目、新頻道的創作,新聞采編人員創新力不足,人員在體制內缺乏流動性,基本是一人一崗,持續做同樣的工作直到退休。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這種環境很難培養出全媒體型采編人才。沒有人才支撐,創新升級民族語言廣播也是無稽之談。
此外,少數民族廣播還面臨地區內廣播頻率較少的現實問題。新疆廣播電視臺目前有四個少數民族語言(維吾爾語、哈薩克語、蒙古語、柯爾克孜語)獨立頻率,但地市級電臺的獨立頻率較少,疆內聽眾尤其是南疆的聽眾可選擇的頻率依然較少。
民族語言廣播作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重要平臺,作為連結黨和少數民族群眾的重要紐帶,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強化宣傳工作的科學化,不斷完善議題設置機制和“把門人”機制,占據新聞輿論引導制高點。
堅持新聞立臺的思想不能變。保持《新疆新聞聯播》高質量同播同譯,持續增加直播節目,減少重播、錄播新聞節目。不斷強化三審制和重播重審制,以一個標準嚴格落實播審責任。
節目創新,理念先行。在堅持理念引領的前提下,運用新時代話語,大膽進行新聞策劃,敢為人先,打破傳統理念,鼓勵創作策劃的報道內容。相較于兄弟電臺,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在策劃性的新聞報道方面數量少、力度小。但相較于同期的漢語廣播,民族語言廣播只是在完成例行工作,過度依賴漢語廣播的新聞稿件。反映出少數民族廣播節目創作手腳受束、自采自編率低的問題。
創新節目內容,一方面要注重廣播節目的語言規范、提升語言技巧,突出民族語言廣播節目的少數民族特色;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展廣播節目的類型,以寓教于樂的方法發展文藝廣播。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漢語程度低,普遍習慣收聽母語廣播和電視節目。而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的節目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漢語廣播節目,在譯制的過程中就要注意少數民族語言的嚴謹發音、方言特色和語速語調,做到老少咸宜,用少數民族的口吻講述民族故事。在節目類型的創新方面,要弘揚區域內少數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把石榴精神發揚光大,在各民族大團結的語境下開展文化交流和互學共進。從2014年開始,新疆少數民族語言廣播開播了《新疆大舞臺》等文藝廣播節目,所選用的本土、民族歌曲占到所有歌曲的三成以上。針對牧民、農民聽眾,開播了《金土地》《今日農村》等,組織農牧業專家下鄉下地,以科技興農,為牧區聽眾排憂解難。
“引進來”是人才既要引得進來,又能留得住;“走出去”是廣播節目走出去,知名度走出去,不僅要走出新疆,還要走出國門,成為宣傳新疆的一扇窗。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有國家少數民族干部人才培養、少數民族定向委培、少數民族專業技術骨干特殊培養等優惠政策,還有系列的地方人才引進政策、援疆計劃等,都是引進人才的路徑。但人才梯隊建設不能等、靠、要,要變被動為主動,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鼓勵電臺員工崗位流動,培養采、編、譯、播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強化對少數民族干部職工的培訓,做好本土人才的保育工作。
人才引進來,節目走出去。少數民族語言廣播作為新疆的一張名片,也是新疆對外傳播的窗口。新疆廣播電視臺在數十年的發展中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強化基礎設置建設,完成了多個頻率的上星和上網,實現了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等多個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的24小時網絡直播。少數民族語言廣播不僅覆蓋到國內多個省份,還覆蓋到中亞多國,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節目不僅成為疆內各少數民族的知心朋友,在國外也有一定的聽眾。“走出去”工程正成為新疆展示自身魅力、增進中外人民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新疆作為邊境接壤國家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扮演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一帶一路”橋頭堡等重要角色。新疆廣播電視臺少數民族廣播作為連結國外友邦、展示國內風土人情的窗口,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在政策、人才、資金、設備等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要把握時機,創新宣傳報道,打造品牌節目,全面提升新疆少數民族語言廣播的引導力、傳播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