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嵐 王偉明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
“文化軟實力”在文化建設發展中,經常被提及,相對于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而言,文化表面上的確很“軟”,但實際上卻是一種不可忽略的偉力,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1]。文化軟實力是帶動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展的重要源泉,是影響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也是展現國家綜合國力、弘揚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舉措。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互相交融,在文化經濟這一新型經濟的創新驅動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我國各民族文化大家庭的重要一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添磚加瓦、錦上添花。隨著國家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各項事業處于新常態的大環境之中。民族體育以其獨特的文化視角展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魅力。堅持用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經濟發展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作用尤為重要。由此可見,在民族地區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博弈的一種新方式。
與傳統體育項目不同,民族體育項目既是一種體育競技賽事,又是一種直接而具體的審美文化教育活動。它以一定的表現張力為審美對象,以參與者和觀賞者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力量與美的審美觀,因而使民族傳統體育更具有魅力和活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娛樂、健身的特點和藝術欣賞的價值。在其獨特的運動方式中,參與者將民族風格、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等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巧妙融合,令參與者和觀賞者同時獲得運動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滿足。
同時,廣西是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區內居住壯、漢、瑤、回、苗、侗、滿、蒙古、毛南、京、仫佬等35個民族,所以廣西民族體育項目豐富多樣,尤其是特色項目備受青睞。從廣西第十四屆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的項目看,既設有競賽項目也設有表演項目,競賽項目包括花炮、珍珠球、射努、獨竹漂、少數民族武術等15大項,表演項目有競技類、技巧類、綜合類等3類表演項目,充分展示了廣西民族體育的特色,有力地推動了廣西民族體育項目的蓬勃發展,促進各民族的團結[2]。當前,在我國決戰脫貧攻堅的大環境下,把發展民族體育與扶貧、扶智工作有效結合,這是增強少數民族人民文化自信的有力舉措。
另外,在文化經濟的驅動下,廣西民族體育應擔負起為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培根鑄魂的使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0]22號)》的報告中倡議,鼓勵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走出國門,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強大實力與專業技能的體育服務貿易企業,打造我國體育服務貿易品牌[3]。因此,有效利用民族體育文化開發富有地方民族物色的地方文化產業,并使之可持續性的發展,這對廣西民族體育產業的發展及社會經濟建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找路”即是對民族體育文化軟實力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提升策略的一個思考分析過程。
首先,民族體育文化軟實力發展缺少長效運行的管理機制,缺乏對整個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和布局,民族體育的經濟效益與現代體育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相比,差距甚遠。雖然地方政府響應國家的號召,采取了不少旨在保護和傳承體育文化措施發展民族體育,但效果并不明顯。民族體育項目傳承與傳播的主體,受地域、氣候、特定民族風俗等因素的限制,僅在小范圍內發展,很難進行跨文化、跨區域的交流與傳承,極大地限制了民族體育產業的長足發展。
其次,民族體育文化的載體逐漸缺失。文化是個有機體,而群眾是文化的載體。一方面民族體育的參與者受區域經濟的影響,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人口流出比率較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面臨“哀則哀矣,卻難以為繼”的危險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民族體育項目受眾面較小,特別是與現代競技體育相比,國際化的體育賽事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民族體育的存在和發展,民族體育夾縫中生存的狀況也令人擔憂。
最后,民族體育的觀賞者數量不多,缺乏群眾基礎。事物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廣泛的群眾基礎的支持。觀賞民族體育項目的活動是人們物質滿足后的精神追求,高品質的民族體育項目可以吸引大量的群眾前往觀賞,從而拉動經濟的增長,如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搶花炮”是廣西一項極具濃郁民族特色的民族體育項目,是一項勇者的活動,深受群眾的喜歡,每年活動吸引大批的游客前往觀賞。盡管有太極拳、武術這樣受眾面較廣的民族體育項目珠玉在前,也阻擋不了民族體育逐漸衰微的局面。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體育項目與時代發展相脫節,當地青壯年人口流出,傳統民族體育文化沒能得到傳承,觀賞者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等。
從前所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僅依靠一些活動、賽事維持,是得不到長效發展的,沒有做到真正的傳承和發展,要想改變這一局面,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充分利用區域優勢,發展特色民族體育文化產業
民族體育文化是區域性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特定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神秘性,為發展體育文化產業提供了無限的商機。如廣西壯族傳統體育“拋繡球”就極具社會與商業價值。廣西繡球結構獨特,選料考究,精工細作,又是傳遞愛情、親情、友情的吉祥物,產品遠銷海內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2.發展旅游業,促進民族體育文化產業與經濟聯合發展謀共贏
民族體育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形成旅游業中的一個門類——民族體育文化旅游。改革開放以來,廣西這個南疆邊陲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展現在國人面前,并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
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建制”,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積極探索并加快推進現代化文化經濟體系建設。文化經濟是一種以文化元素為價值創造財富的現代化經濟部門,與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商業經濟等經濟門類并駕齊驅,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服務。
為引導和推動民族體育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對文化機制的管理體制進行優化。制定健全有力、長效運行的民族體育文化制度,并在相應的規章、制度的保障和引領下,發掘、整理、培養和傳承民族體育文化,實現文化經濟靈活高效的市場調控功能,帶動民族體育文化建設朝著可持續性方向發展。
細化文化經濟的管理過程就是要處理好市場、政府、企事業、社會組織等多方面的關系,政府發揮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督的職能,不干涉市場在文化經濟資源配置的調節功能,建立健全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全面推進文化經濟管理體制的優化改革。精細化管理與經濟效益相輔相成還表現在從事體育服務的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通過對市場競爭環境的綜合分析以及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抓住對成本、費用、效能等主要元素的核心,發掘對標規范,為民族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儒家經典名言告訴我們,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唯有不斷創新方可適應瞬息萬變的發展。
民族體育發展需要引入資本扶持,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促進文化經濟與金融資本的對接,讓優質、有創新力的民族體育項目能夠創造價值,提升質量,這是金融資本支持實體經濟的出發點和終結點。
新時代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表現在高質量發展。在新時代創新發展民族體育產業,推動文化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和強大的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