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奧亞鋒 (中共達州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
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誕生的歷史就是一部氣壯山河、蕩氣回腸的紅色歷史。堅持把黨的歷史貫穿干部教育也是加強黨的建設內在要求。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影視發展史,各個階段的影視都包含了其時代主題。因此,根據影視反映的不同特定歷史階段,梳理不同時期的經典紅色影視,不僅有利于豐富紅色影視教學數據庫,強化思想意識教育的有效性,更是對深化干部教育,打造干部教學品牌有益創新探索。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形成了豐富的精神體系譜系,不同的紅色影視都可以看成是對這一精神體系的直觀反映。紅色影視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篳路藍縷,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光榮發展歷史,不同的紅色影視雖然誕生在不同的時代地域,在形式表現上有差異,但貫穿其中的核心和本質是一致的,都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為民情懷和偉大使命的精神傳承。干部教育作為黨的優良文化傳承和傳播的方式,理應成為傳遞優秀政黨文化和精神的渠道和宣傳教育的通道。
傳統的理念、方式正日益經歷著時代的沖刷和沉淀,干部教學也同樣面臨著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問題。進入21世紀,隨著互聯網在各行業的滲透,人類社會日益成為了一個開放和聯系的“網絡共同體”。當前,影視教學早已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衍生出了“互聯網+”教育的革新模式,這使得教育教學方式也正面臨著巨大挑戰和重大變革。而紅色影視因其自身良好的特點,不局限于受教育者的時間和地點,理所應當作為干部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重要手段。
紅色影視教學可以有效傳遞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取向、宣傳國家大政方針、鞏固黨的思想陣地,從而實現黨的精神提升和目標任務轉化。新形勢下,干部教育主要以突出理想信念為根本,以實現黨員干部價值提升為目標,而紅色影視教學不僅可以彌補講授式、研討式等傳統方式的缺陷,同時還可以有效傳遞價值理念,實現抽象教育具體化和感性化的過程,解決理想信念和精神體系轉化教育的問題。
影視教學具有直觀性、可選擇性和易操作性,如何創新運用影視教學和選擇相關內容成為了干部影視教學的重中之重。
(1)在方法使用上,應突出實效性和主體性。改變以往視頻教學只是作為教學輔助手段的理念,把紅色影視教學作為領導干部和黨員學習教育常態化和培訓的基本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將紅色影視教育學習作為公職人員年度考核內容之一,既可以將紅色影視獨立地作為教學的主體內容,同時又可以通過影視教學和研討式相結合,讓紅色影視作為傳統教學的工具和輔助手段,提升傳統教育的實效性。
(2)由主管單位牽頭,成立干部紅色影片教育資源庫。在內容選擇上,應設置標準,按時間、階段、題材對紅色影視教育資源庫進行分門別類,針對不同部門和工作性質分類,建立不同行業的紅色影視文化教育數據庫,定期組織黨員干部集中學習收看,讓更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價值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內化于心。
(3)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錄制具有不同主題的紀錄片的方式,創新傳播形式和傳播載體。針對一些紅色資源較為豐富的革命老區,可通過主管部門牽頭整合地方紅色影視教育資源,搶救性開發紅軍、八路軍及其親屬口述史等形式,結合不同時期的主題教育,形成一批具有組合效應的專題影視教育資源,加強紅色影視教育的針對性和時代性。
(4)通過實現紅色影視學習任務目標化,助力建設學習型政黨和學習型社會。通過自主學習和自由選擇菜單的方式,不限時間、不限地點開放學習,突出紅色影視學習心得體會,完善黨員干部學習機制和考核內涵,把紅色影視教育貫穿到公職人員年度培訓和學習的過程中,作為落實中央《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的重要舉措,“著力提升學習培訓效果”。
影視教學內容應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近年來,受西方多元文化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不少青年干部在對待解放戰爭時期的重大事件、在認識黨史英雄人物的問題上,不能作出理性客觀評判。對此,重溫《董存瑞》《劉胡蘭》《英雄兒女》等作品,不僅有利于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無產階級歷史觀和價值觀,加深對黨史國史的認知。同時,通過對不同形式展示的影視人物的教育學習,有助于提升青年干部的理想信念。
突出黨史育人的教育目的。重點選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戰時期的革命題材電影,選擇黨的歷史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革命任務,讓年輕干部增強對黨的領導的認同,可通過學習《井岡山》《百色起義》《南昌起義》《紅色娘子軍》《洪湖赤衛隊》《閃閃的紅星》《平原游擊隊》《風雪大別山》《彝海結盟》等反映舊社會的腐朽統治以及黨和軍隊的創建過程題材影片,了解中國共產黨“星星之火”如何“可以燎原”的歷史問題,了解中國共產黨艱難創業、篳路藍縷的發展問題。這些歷史既是寶貴的黨史財富,也是宣傳教育的良好教材,特別是在反映黨的創建過程中的不易,更加凸顯舊社會的黑暗,這為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和黨的建設提供了有效歷史依據。近年來,翻拍了大量的紅色影視劇,給戰爭為題材的電影增加了青春氣息,使得黨史和現實產生了緊密聯系,誕生了一系列富有青春氣息的時代作品,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創新,掀起了紅色影視熱潮。如電影《革命到底》,傳遞出的愛情承諾,“誰當紅軍,誰哥命到底,我就嫁給誰”,這樣的“呼喊”不僅是當年老區人民的真實寫照,也是軍民關系和黨群關系的直接體現。該片播出后,在當代青年中產生了重要影響,讓他們對生命的意義產生了思考;《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領袖1935》讓越來越多的青年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來之不易,直接喚醒大家對信仰的尊重,深化青年干部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價值認同。
突出紅色地方黨史資政育人的教育價值。如《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大渡河》《巴山兒女》《祁連山的回聲》《金沙江畔》《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等,這些紅色電影的播出不僅僅是中國革命史的反映,同時還給事件發生的主陣地賦予了特別意義,由此也催生了紅色旅游熱潮,給地方發展賦予了寶貴的政治財富和精神財富,給老區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注入了新時代的發展動力。紅色地方史不僅僅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因此,把中國不同地區,乃至不同民族與紅色文化相結合,既能提升黨的文化內涵,同時也能深化黨的領導。
紅色影視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從目前干部教育教學來看,紅色影視的利用率低,所占比重較小,題材較單一,內容有重形式輕實質的傾向。不少影視在創作中缺乏審核把關,導致一些內容與史實脫節,部分影視脫離實際,嚴重歪曲歷史,近年來的“抗日神劇”、低俗化的紅色人物短片就是最直接的反映。因此,如何開展紅色影視教學,如何選好題材,如何實現影視教學的有效性,既是教學問題,也是歷史問題,同時還是重要的政治問題。
(1)黨委主導,加強黨對思想意識的領導。思想意識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黨委要特別重視對影視的開發、審驗、出版發行的管理,根據不同時間節點、不同政治主題常態化進行紅色影視教育,不斷豐富紅色影視的內涵和時代特征。
(2)組織保障,確保教育形式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加強對干部教育的統籌管理,由宣傳、組織、黨校、黨史部門共同制定干部教育的影視教育清單,通過集中收看、研討教學、心得體會交流、在線教育等方式學習并收看紅色影視,各系統、各行業在清單基礎上制定選取更加符合本部門的影視資源庫,推動本部門本行業的系統學習。
(3)部門協調,建立科學的實施機制。推動紅色影視教育進機關,豐富機關黨建文化生活,由支部為單位組織開展唱紅歌、楹聯、講紅色故事、微黨課等方式作為紅色影視教育的補充,提升影視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定期組織系統、行業、機關、學校、醫院、企業、社區等開展紅色影視活動,推動組織生活提質升級,豐富干部群眾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