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東 姚麗 劉金萍 任達 習文艷 李美娟
(1.天津市天津醫院,天津 300211;2.天津市職業病防治院;3.天津市中心婦產科醫院;4.天津市寧河區醫院;5.天津市北辰醫院)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被定義為乙類傳染病并按甲類傳染病處理。 醫護人員作為抗擊疫情的一線救治人員, 預防新冠肺炎感染是保障醫護人員安全的關鍵所在。 截止2020 年2 月14 日全國共有1 716 名醫護人員感染新冠肺炎,這無疑給醫護人員及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和困難。 天津市第二批援鄂醫療隊于2020 年1 月28 日前往武漢市青山區接管武鋼二院開展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 醫療隊在預防醫護人員感染工作中進行了規范化的管理,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COVID-19 是由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感染導致的肺部炎癥。 流行病學顯示,2019-nCoV 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較重,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感染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乏力、干咳,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明確表述2019-nCoV 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而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 由于在糞便及尿中可分離到新型冠狀病毒, 應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污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
2.1 崗前預防感染培訓及考核 醫療隊成員共138名,分別來自天津市16 家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對常見傳染病種類、流行特點、傳播途徑、消毒隔離方法以及防護知識等掌握程度不盡相同, 加之COVID-19 為新發呼吸道傳染疾病,在一線工作中仍存在職業暴露和交叉感染的風險。 因此,加強崗前預防感染培訓與考核至關重要,其目的是達到援鄂一線醫護人員“零感染”的COVID-19 患者救治組織管理目標。
崗前預防感染培訓及考核采用網絡授課方式開展, 在COVID-19 相關理論知識培訓中邀請國內呼吸道傳染病醫療及感控專家進行網絡授課, 由醫療隊從事傳染病臨床工作的醫護人員負責防護技能(穿脫防護服、臨床操作要點)演示并及時了解反饋醫療隊成員培訓需求, 確保醫療隊隊員對于COVID-19 疾病有系統、明確的認識,消除因對疾病相關知識缺乏引起的心理恐慌, 明確三級防護等防護要點。培訓完成后,根據醫療隊實際工作安排采用分組重點考核制度, 考核人員以從事傳染病臨床醫療、護理、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或承擔過SARS 等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任務的資深醫護人員擔任,確保醫療隊每位醫護人員知曉并熟悉防護要點, 對進入“紅區”開展COVID-19 患者救治工作做足充分技能準備。
2.2 醫療隊防護裝備統籌管理 防護裝備是醫護人員進入“紅區”工作的“武器”,防護裝備的統籌管理是確保醫護人員安全中極為重要一環。 醫療隊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加強疫情期間醫用防護用品管理工作的通知》[1]中提出的加強重點醫用防護用品管理,緊張物資用在適用范圍的總體要求,醫療隊特別成立了防護裝備管理組, 由感控人員負責防護裝備的統籌管理,防護裝備管理組根據每日“紅區”實際分組工作情況,分批次進行發放,發放之前嚴格把關醫用防護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防護裝備的安全性和合理性,確保每位上崗醫護人員防護裝備的安全使用。 此外,在進入“紅區”之前穿戴防護裝備時如有破損、穿戴不適等情況,管理小組應及時調整與補充,確保每一位醫護人員防護裝備的安全、合理及舒適。
2.3 “紅區”預防醫護人員感染制度建設
2.3.1 醫護人員個人防護原則
2.3.1.1 防護裝備的合理使用 防護裝備的合理使用是指在確保“紅區”治療及護理基礎上,對防護裝備做到科學合理、分級分區使用。 醫療隊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疫情期間醫用防護服嚴格分級分區使用管理的通知[2]制定了相關制度流程,根據醫療隊實際工作安排,采用每組配備1 名感控專家全程負責所有醫護人員防護裝備的使用,包括制定醫護人員防護服穿脫流程,防護服、護目鏡、防護面屏使用原則等,嚴格做到“優先保障高風險區域、高風險操作、高風險人員”的防護原則,確保醫用防護裝備合理使用。
2.3.1.2 治療及護理操作中的防護原則 醫護人員救治COVID-19 患者過程中需進行氣管插管、 無創通氣、吸痰等操作,均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氣溶膠,且新冠肺炎確診過程中需要護理人員進行多次咽拭子采樣,這些都是可能造成醫護人員發生感染的原因。病區所有治療及護理采用集中處理原則, 所有治療及護理操作準備工作完成后再進入病房實施。 當醫護人員進入“紅區”開展各項治療及護理工作時,如有需與清潔區以外人員聯系,采用對講機、固定電話方式聯系。 所有操作結束后,嚴格按照傳染病患者治療及護理要求進行醫護人員脫、洗消毒流程,患者使用后的醫療器械全面消毒,集中存放管理。
2.3.2 病區結構合理設置及患者管理 針對武鋼二院住院部“回字形”結構設計,經專家組討論后對病區進行了區域劃分隔離管理,以降低交叉感染機會。 具體方法是將病區分為紅區(污染區)、黃區(緩沖區)和綠區(清潔區),紅區為病房及患者活動的外“回字”走廊,黃區為醫生辦公室、護士站、治療室、處置室及病區內“回字”走廊,綠區為“回字”之外的更衣室、衛生間、浴室,其中由綠區進入黃區有專門通道,由黃區回到綠區設有第一、第二更衣間,且每次摘、脫防護裝備只限1 名醫護人員在感控專家的監督下進行。 各區之間設有明確的標識,并寫有警示語,另設立醫務人員和患者專用通道。
患者管理主要目的是在保證患者治療護理有效實施基礎上避免交叉感染。 醫護人員每日對患者進行住院健康宣教, 要求患者住院期間必須佩戴外科口罩,禁止其在紅區以外區域活動,護理人員加強巡視,監督患者執行,及時處理意外情況,減少交叉感染。 告知患者勤洗手,禁止隨地吐痰,吐痰后用一次性紙巾包裹, 置于黃色垃圾袋內由護理人員集中消毒處理。
2.4 醫療隊駐地管理 醫療隊駐地是醫護人員休息、工作狀態調整的重要保障。 醫療隊制定了詳細的上下班進出駐地流程、 用餐分餐制、 休息期間避免串門、采用電話或微信溝通,面對面交流必須戴口罩、不叫外賣、避免外出,醫護人員每天自測體溫2 次,超過37 ℃及時上報。 駐地房間每日打掃,每日至少開窗通風2 次,門把手、所有臺面、手機、房卡、房間開關等用500 mg/L 含氯消毒液噴灑擦拭消毒。 生活垃圾分類放置,及時清理,將垃圾袋放于指定位置,廢棄的口罩帽子單獨置于指定垃圾桶內。 駐地公共區域、電梯、餐廳專人定時用500 mg/L 含氯消毒劑噴灑、 擦拭消毒,地面用1 000 mg/L 含氯消毒劑擦拭。
2.5 其他 醫護人員要保證充分睡眠, 合理膳食,保證營養,提高自身免疫力。 為緩解緊張工作情緒,醫護人員休息期間通過電話、 微信視頻或語音聊天等方式和家人取得聯系,訴說情感,加強溝通與交流。
根據天津市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和支援單位的實際情況,通過崗前預防感染培訓及考核、防護裝備統籌管理、“紅區” 預防感染制度建設及醫療隊駐地等方面進行了規范化的管理, 為確保援鄂一線醫護人員“零感染”的COVID-19 患者救治組織管理目標提供了保障,并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希望對目前正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感染預防起到借鑒作用。